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毕节市黔西县沙坝河畔的生态蝶变

  沙坝河畔景如画,扁舟微漾惊野鸭。


  瓜果飘香六畜旺,绿树丛中几人家。


  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沙坝河畔的景致。宽阔的库区水平如镜不染纤尘,偶尔一阵微风轻拂,或者是一群水鸟掠过,微波便荡漾开来,把两岸的青山、树木、民居和炊烟都揉碎在水里,摇曳成一幅泼墨山水……走进贵州省黔西县永燊乡沙坝河村,如诗如画的生态风光便在眼前展现开来,让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


沙坝河泄洪道景观.jpg

沙坝河泄洪道景观


  沙坝河是乌江左岸一级支流野纪河的上段,流经永燊乡境内的沙坝河村,之前只是一条小河在深山峡谷间流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沙坝河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因为那时的沙坝河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落后、种植结构单一,老百姓常年以种植玉米为主,多数人家经常是“一年没有半年粮”。“茅草房、泥巴路、娶个媳妇留不住”,这句话道出了沙坝河村老百姓多少的辛酸与无奈。


  2003年,黔西县引进火电项目,在沙坝河村修建大坝蓄水,便有了今天的沙坝河水库。沙坝河水库蓄水之初,当地的群众曲解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真正含义,争相毁林开荒、围网养鱼,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加之群众大量向库区投放和倾倒各类杂物,导致库区经常污水横流。沙坝河一时之间成了“臭水河”,库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居条件越来越差。


  如何走出“越垦越荒、越围越穷”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革旧图新打开一个新局面?成为了永燊乡党委政府和沙坝河村“两委”思考和谋划的课题。经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沙坝河村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旅结合发展”三部曲,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的路子。


  有道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建好一个党支部,配强村“两委”班子,是带领群众进行村庄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打铁还需本身硬,沙坝河村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将“两学一做”聚焦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组织班子成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培训,提高了班子成员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沙坝河村“两委”班子带领沙坝河村群众,对沙坝河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自2004年以来,沙坝河村“两委”发动群众退耕还林2000多亩,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核桃、石榴、李子等经果林近2000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为贯彻落实和推进“河长制”工作,沙坝河村“两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从2017年开始对沙坝河库区的网箱进行清除,并加强对周边的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沙坝河库区恢复了往昔的山清水秀。为巩固好治理成效,沙坝河村严格落实村级“河长制”管理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组织护河队伍和保洁人员,对林区和库区采取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开展巡山护林、巡河护河行动。


  “之前坐在家里都能闻到鱼腥味和烂臭味,这个河里的水连牲畜都不喝,还有这个水面上铺满了网箱和杂物,划船出行一点也不安全。”居住在岸边的村民王成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经过清理整治后,环境卫生好多了,人也觉得精神了很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沙坝河村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短短几年的时间,沙坝河村从只有一条砂石路“擦村而过”,到现在与毗邻的乡镇和村寨都有公路互通,通村通组水泥路里程近15公里,及大地改善了出行条件和人居环境。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沙坝河村结合水库的风光景观,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让群众在劳作之余有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不仅减少了各种矛盾的发生,同时也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随着水、电、路、讯、房逐步全覆盖,沙坝河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沙坝河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打造集“自然景观、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综合体。在“支部+”模式下,组建了“特色山地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冰脆李1000多亩、特大枇杷200多亩、优质刺梨300多亩,建成了年存栏一万多羽的林下养鸡场,养殖蜜蜂150多箱,建起了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农家乐。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在保障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同时,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带动乡村旅游夯实了基础条件。


  沙坝河村委会负责人刘家林说:“现在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都有游客来沙坝河游玩消费,我们目前已争取到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拟将沙坝河村打造成集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如今的沙坝河村,犹如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慢慢地掀开了面纱露出迷人的脸庞。沙坝河畔,无限风光。(通讯员:谢远谋 工作单位:黔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