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紫云县 > 正文

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的紫云之路

  伍水清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李婷


  冬日,走进紫云自治县板当镇,铺满绿色菌草的山地,一座座现代化养殖场房、加工厂房隔着绿悠悠的菌草若隐若现。穿过一片茂密的菌草林,看到鱼塘里鱼儿在水底游动,养殖场里鸡群在争着抢食,成群的杜泊羊在羊栏里打着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生态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来,板当镇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探索实践,走生态保护之路,积极探索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构造山地乡村发展新生态,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唱响了一首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生态循环农业协奏曲。


  循环农业生态美

  农业要发展,环境也要美。


  “板当镇属于山地贫困地区,人多地少,环境容量有限,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也有限,现实已不允许我们依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代价来换取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板当镇党委书记聂雄说。


6.jpg

青储饲料加工场


  为解决这对矛盾,板当镇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推行“山上+林下+水底”的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菌草、生态猪、杜泊羊、生态鱼、林下鸡、食用菌等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以全镇种植的8000亩菌草为基础,进行二次加工为青贮饲料及食用菌棒,再利用青贮饲料进行全镇生态猪、杜泊羊、生态鱼、林下鸡的养殖,最后利用养殖场粪肥及食用菌棒废料加工成有机肥料,再次循环作为菌草种植施肥。


  “菌草加工成饲料可以用于家禽畜牧渔产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及时回收可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可循环利用作为菌草种植的肥料,大小循环‘环环相扣’,有力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镇平台公司紫云自治县新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正伟介绍说,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减少畜牧养殖粪便的排放,降低对空气、土地资源的污染,另一反面,在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因遵循了生态规律,粪便及废渣变成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药使用量,促使农产品质量提高,减少了农产品污染,彻底解决农村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养殖业中,粪污“无处安放”的现象。


  如今,借助美丽环境,板当镇还专门在青塘村启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旨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成为美丽产业。


  村庄变美了,天空更蓝了,水也更清了……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板当农村更美了。


 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强

  “通过探索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我们实现了土地、资金、劳动力聚集,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生态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培育了一批种养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板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匡永豪说,探索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板当镇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粗放向集约转变、自给向市场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7.jpg

当地有机肥生产车间


  在新塘村,刘正伟指着一片绿悠悠的菌草地告诉记者说,去年年初,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村民闲置或者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土地整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部统一种植了经济价值高的菌草,目前全镇流转土地8000余亩,已全部种上生态菌草。“仅卖菌草一亩地产值能达到30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青贮饲料或者发展养殖业,产值还会更高。”刘正伟补充说道。


  在青贮饲料加工厂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加工厂设在村委门前广场的一角,走近一看,负责人雷勇带着几位工人正在紧张作业,广场的四周,堆满了已加工打包好的青贮饲料。


  据雷勇介绍,由于刚起步,目前该加工厂仅配备了一台生产机器,每天平均可加工15吨青贮饲料。“加工好的青贮饲料经过近20-30天时间的发酵后,就可直接喂养牲畜,目前广场上的成品,都已经被人订购。”雷勇说。


  据了解,探索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板当镇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全镇“从无到有”引进紫云自治县新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在龙头企业引导下,成立生态养鸡场40个,养鸡规模达到50万羽,现已投放5万羽;生态养羊场7个,现已投放饲养杜泊羊502只;生态养鱼场8个,现已投放饲养生态鱼2吨;成立菌草加工厂 1个,有机肥生产加工厂1个,菌棒生产厂1个,形成了集菌草种植,生态鸡、鱼、羊养殖及青猪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00人以上。


  “下一步,板当镇将以农村绿色生态环境为抓手,推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刘正伟介绍,镇平台公司将以板当镇山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农庄、度假观光园、农家乐、农业科普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找到“金钥匙”农民富起来

  加快推农业产业发展,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板当镇在推进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各显神通: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的地租收入;通过企业务工,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通过入股分工,增加了分红收入;通过“反租倒包”,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


9.jpg

养鸡场公鸡成群


  “以前在浙江打工入厂,每月3000元工资,现在回到家乡养鱼,每月收入4000多元。”在青塘村养鱼场,记者见到鱼塘的饲养员胡八陆,他去年4月应聘到养鱼场养鱼,每天的工作就是采割鱼塘旁边的菌草喂鱼,回到家乡,告别了在工厂流水线上的紧张工作,现在收入增加了,工作反而变轻松了。


  在青塘村养鱼场旁边的养鸡场, 49岁的李英正与村里的几个同伴清理鸡圈,他们将鸡粪打包后将运往洛麦村的加工厂进行有机肥加工。“以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来养鸡场干活,一个月工资有2200元,还管两顿饭呢!”李英笑着说,以前家里一直种传统庄稼,一到冬天就在家闲着,如今家里的两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流转费1500元,在养鸡场喂鸡,每年的收入接近30000元,年收入比以前增长了三倍。


  在新塘村的生态养鸡场,陈兴福夫妇正在鸡栏里捡鸡蛋。“每天至少可捡500个鸡蛋,开春后下蛋的鸡会更多。”陈兴福告诉记者,由于修建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家里的土地大部分被占用,好在村里的养鸡场为他和妻子提供了就业机会,现在每人每月工资2200元,特惠贷入股还能参与养鸡场的分红,全家人生活不用愁了。


  “公司还鼓励村民参与‘反租倒包’,农户可先到公司免费领取菌草种和有机肥料,承包土地参与菌草种植与管护,投产后再以市场价卖给公司,以菌草的产量及销量换取经营性报酬。”刘正伟说,“反租倒包”激励机制,一定程度盘活了农村的闲余劳动力,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