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 安顺市以大数据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月17日,市环境保护局一楼数字监控大厅内,占据了大半墙体的电子屏幕清晰的显示了全市的水源保护地区、重点污染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现场的画面,工作人员只需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切换镜头,实现对重点监测目标的实时监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数据的作用举足轻重。得益于大数据“数字环保”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平台建设破解环保难题

  安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属于长江、珠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区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两江生态屏障重点区域,同时还承担着省会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红枫湖和市级饮用水源地夜郎湖的保护任务。

  为破解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遇到的难题,市环保局将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攻坚克难的重要抓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筹资千万余元建设安顺市环保应急平台,即“数字环保”平台。2014年5月,“数字环保”平台一期项目开工建设,11月开始试运行,2015年9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并投入使用。

  “数字环保”平台建设项目立足于梳理整合、搭好框架,建立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搭建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内容涵盖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空气质量发布平台、环境质量监管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控系统、综合门户系统、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系统共计10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在“数字环保”一期的基础上,我市又进行了“数字环保”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项目审批系统建设项目、“数字环保”环境质量监管全覆盖建设项目、“数字环保”扩展建设项目。

  平台的建成为安顺的环境监管装上了“千里眼”,使得监管部门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监控目标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提高了处置污染的精准性、快速性,也让我市环境监测管理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资源整合实现智能监管

  如今,“数字环保”平台已经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地、机动车尾气检测站、空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等的在线监管,实时分析。建成了13个大类,36个小类的环境专题图,为19家工业污染源绘制了三维模型;完成了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地、水厂、生态补偿断面、二级保护区道路穿越区域、汽车尾气检测站,共计59个监控点的视频监控建设;39家国控、省控、市控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完成了3家水质自动站、4个空气自动站点的数据实时传输;完成了1家医废处置中心远程监管;完成了国、省控“一企一档”的资料录入;完成了15家国、省控水质监测点数据录入。

  平台整合了环保部门内部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环统系统、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系统、“12369”环保投诉热线等系统,信息联动提升了环境执法主动响应能力。“数字环保”平台还可实时调取、使用各系统数据,实现了各系统归口管理,系统数据汇聚共享,基本解决原有的信息化系统相对独立造成的“数据孤岛”等问题,“多网合一”也使得数据和资源共享率大幅提高。

  随着“数字环保”平台的不断完善,我市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环境质量等全天24小时的智能监管,彻底解决了原来对企业排污“人盯人”的被动监管局面,为环境管理决策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也让安顺的环境管理驶入智能化高效便捷的快车道。

  生态文明建设渐入佳境

  通过平台建设,市环保局对门户网站进行了重建。新网站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业主可通过门户网站的办事大厅进行建设项目的申报,同时还可直接查询项目受理审批情况。行政处罚案件及时在市环保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并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相关要求,对重点企业进行信息公开。

  此外,市环保局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可通过门户网站实时查看我市空气质量情况,进行机动车尾气查询,了解各项环保信息。作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环保局还设立公众开放日,通过“数字环保”平台为不同层面的公众提供可视的环境信息,让公众不仅仅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还能亲临其境感受,从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及参与积极性。

  2017年,我市生产总值80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同时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率在98%以上,森林覆盖率50%以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日益改善,这是市民群众最真实、最直观的获得感。

  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对清查生态资源、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市的“数字环保”平台已逐步使得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政府管理、企业自觉、群众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未来,我市将不懈努力,进一步完善“数字环保”平台各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继续收集环保的各类数据,加大数据录入力度,加强环保数据汇聚共享,力求真正实现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实习记者 肖劲松 甘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