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脱贫攻坚潮涌西秀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谌贵璇 李婷 胡玉山


双堡贵州思源玩具制衣有限公司内,易地扶贫搬迁村民正在上班_副本.jpg

西秀区双堡贵州思源玩具制衣有限公司,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西部之秀,奋起若飞。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安顺市西秀区深入贯彻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基本方略,全面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创新方式方法攻坚“四场硬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打出了西秀气势,取得了不俗成绩。

  截至2017年末,西秀区9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12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2966户51010人,贫困发生率从9.12%下降至1.45%。在全省同步小康测评验收中,西秀获评“2015年度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区)”和“2016年度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最佳示范县(区)”。2017年,西秀被列入全省14个拟贫困退出县(区)之一。


  党建引领聚合力

  西秀位于黔中腹地,境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周边环绕着黄果树、龙宫两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是贵州西线旅游中心,素有“旅游线上的明珠”“蜡染之乡”“地戏之乡”“屯堡文化之乡”之称。

  由于历史及各方面原因,西秀经济发展曾经相对滞后,是国家滇黔桂石漠化片区重点县,属贵州省6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秀区不断加强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同责、书记主抓、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如是说。

  2013年,西秀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330万元,空壳村有108个,占总数的55.96%,仅仅4年后,全区村集体经济累积总量达3.97亿元,年经营性收入达1935.73万元,集体经济积累100万元以上村118个,“双超村”14个,省级试点村32个,彻底消除了“空壳村”。

  在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22年坚持带领村民种刺梨、酿果酒、搞旅游,摆脱过去的传统农业模式,把贫困村变成了“别墅村”,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坝村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党建引领发展的“大坝经验”。

  在成绩的背后,是西秀大力实施“四个聚焦”党建引领工程,选优配强了村级“两委”班子,累计投入约2亿元,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7个,改善村级办公条件,提高村(居)干部报酬及工作经费,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此外,西秀还大力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鼓励村党组织、在村党员干部等带头探索脱贫门路,深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西秀区的广袤乡村、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支“党员突击队”“集中攻坚队”, 攻坚克难当先锋。西秀通过建立区四大班子领导直接联系贫困村,部门帮村书记挂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区直机关和乡村干部直接包保贫困户的包保帮扶机制。全区共派出136名帮村书记、161名第一书记、2862名区直部门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


西秀区松林村辣椒种植基地_副本.jpg

西秀区松林村辣椒种植基地


  产业兴旺挑大梁

  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白泥致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一片忙碌景象。

  “自2016年西秀区政府实施‘菜单式’扶贫后,合作社与区政府成立的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每天蔬菜收购量有上千斤。有了绿野芳田公司的兜底价订单,我们不担心市场有波动。”合作社理事长潘胜高笑着说。

  潘胜高所说的绿野芳田公司,是西秀区创新推行“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成立的全区农业产销对接服务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构建起了“市场+平台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新型产销模式,与辖区160家生产企业(合作社)和606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供销关系。

  “‘菜单式’扶贫的关键是破解农牧产品的销售和价格难题。” 郭伟谊说。为此,区政府全面分析全区农牧产业和市场的供需状况,梳理出市场需求“菜单”,为合作社下达“订单”,各级政府做好“配菜”,使农牧产品与市场直接、精准对接。年初,郭伟谊带头跑市场,带领该区四大班子领导先后前往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开展市场接洽100多次、对接企业800多家,让西秀区农产品卖向全国,为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了方向。目前,西秀区平均每天供应订单农产品80余吨,消费人数达到20余万人,惠及4100余户贫困户7400余名贫困人口。

  为抓实产业结构调整,西秀区还因地制宜,根据各乡(镇、办)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分东、南、西、北4个农业组团整体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8个省级农业园区和17个乡级农业园区。调减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6万亩,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畜牧等一批生态高效特色产业。

  此外,西秀区还大力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本,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鼓励“村社合一”合作社与贫困户捆绑发展,建立稳定增收保障机制,不断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确保每户贫困户都落实一项以上产业帮扶措施,基本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西秀区绿野芳田农产品分拣中心


  夯实基础奔小康

  要想富,先修路。“十二五”以来,西秀区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条件,加快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2014年以来,西秀共整合各类资金630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基本民生保障等扶贫相关领域,有力支撑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实施危房改造40667户、实施“三改”28204户次,依托移民搬迁、集中建房、民居风貌整治等项目,完成小康房建设2440户,贫困户和困难户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实施“组组通”公路236公里,涉及183个村民组;实施通组路和联户路硬化315.84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硬化935.43公里。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56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都有硬化串户路,“致富路网”大交通格局形成。

  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村庄整治36个、景观整治7824户,显著改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旧州镇被住建部评为“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西桥镇下九溪村被住建部评为“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西秀区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移来好日子。

  “感谢党委政府,不让我出一分钱,就给我家解决了住房困难。能够住进这样的新房子里。”不久前,从西秀区轿子山镇大山村搬到彩虹社区80平米新家的徐启红对记者道出了心声。

  截至5月初,来自西秀区10个乡镇的1296户624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顺利入住当地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就学、就医等基础民生问题。西秀区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切实考虑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等需求,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西秀区移民局副局长冯坤向记者介绍。

  彩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是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缩影。近年来,西秀区投入9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个,安置农户2647户116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84户10965人。易地搬迁扶贫中,西秀区以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生活、生产环境为主线,发展“企业+产业”带动模式,帮助搬迁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对搬迁户的土地、山林地等进行确权,有效盘活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承包地4419亩、山林地7727.38亩,实现低保、医保、社保无缝衔接,完善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超市、文、体、教、医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引进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安置点,可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解决855名搬迁群众就业,搬迁群众实现“楼下上班、楼上安居”,构建易地扶贫搬迁收入称心、住得舒心、邻里和心、办事省心、乡愁在心的“五心家园”新模式。


西秀区轿子山镇永峰村养牛场_副本.jpg

西秀区轿子山镇永峰村养牛场


  措施精准成效佳

  走进西秀区的村寨,可以看到一群特殊人群在打扫道路、清理河道、巡查森林,他们是村寨里的贫困户,如今成为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等。西秀区自2017年10月以来探索“一村七岗”脱贫攻坚模式以来,在全区193个行政村设置村保洁员、河道保洁员、交通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7个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800元,由区财政承担,帮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我是村里的河道保洁员,有稳定的收入,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打零工,脱贫有底气啦!”西秀区新场乡红桥村村民吴富波和往常一样,左手提着塑料袋,右手拿着四五米长的竹竿,沿着8公里的河道上来回打捞垃圾。2017年10月28日,被聘为村河道保洁员后,他负责清理村里河段垃圾,每月获得800元收入。他说:“现在收入稳定,孩子读书也有教育扶贫资金帮扶,操心少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一村七岗’是大扶贫、大生态与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既能加强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带动部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更能推动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天一如此评价。

  近年来,西秀区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有力抓手,建立完善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和收入增长机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我们紧紧围绕‘就业岗位我给你、就业信息我送你、就业技能我教你’的‘三个我和你’就业扶贫模式,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展‘车间进乡镇、脱贫有保证’行动,在产业园区、乡镇集镇、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引进车间29个,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个,解决2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西秀区就业局局长杨红艳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此外,西秀区还坚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充分保障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受教育权益,逐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9.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250万余人次。投入3.7亿元,实现全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