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关岭石板井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群众致富路

  

  记者 高智 文/图

  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事处石板井村是“顶云经验”的发源地,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被誉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面旗帜,素有“北凤阳,南顶云”之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石板井村依托现有资源,通过“村社合一”的模式,多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发展有路子,生活有盼头。

  8月7日,记者来到石板井村的温克红提基地,连片的红提长势喜人。“去年初挂果,成效还不明显,今年正常情况下亩产能达到4000斤左右,年亩产值预估在26000元左右。”石板井村村支书吴兴伦告诉记者:“一开始发展红提的时候,村民们不理解,生怕没有销路,有段时间甚至指着我的鼻子骂。但是没有产业就富不起来,村干部走家串户,连夜交谈,不断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的解释产业结构调整的益处,扶贫真的是要先扶志。”

  在原来种植红提的这片土地上,种的是玉米或稻谷。一年到头,村民们每亩只有1000多元的毛收入,除去成本之外,根本没有多少余钱。这时正值青岛对口帮扶安顺,石板井村获得了青岛对口帮扶资金120万元。有了发展资金,就要寻找好的产业,石板井村村支两委积极调研市场,经过一番商讨,决定带领村民们种植温克红提。村支两委合理利用帮扶资金,完善机耕道、水电管网等基础建设,为村民们购买葡萄架、葡萄苗,并做好培训指导等工作。

  吴兴伦告诉记者:“温克红提这个项目,村里的合作社并没有参与,是完完全全地为村民服务,所有收益都是归村民所有。现在石板井村共种植了164亩的温克红提,覆盖130余户700多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4户52人。”

  记者来到红提基地时,恰逢村里的种植能手田仁贵到地里查看提子的长势。“从2015年3月开始种植红提,一共种植了10亩。前两年提子是不挂果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村民不愿意尝试。但我在外打过工,知道种植传统农作物无法致富,所以我是村里第一批响应产业调整的。去年初挂果,产量较小,但除开成本,我也赚了20000余元。今年提子的长势好,就按去年每斤5元的价格来算,我能赚十二三万。”提到未来对于提子产业的规划时,田仁贵满怀信心的说道:“我们的提子不愁卖,市场好得很。我现在办了一个微企,下一步准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明年发展成大棚种植,达到每串挂果3斤以上。”

  石板井村不仅大力发展种植业,在养殖业发展方面也不松懈。石板井村共有1062户4396人,其中贫困户84户378人。自成立石板井村民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关岭县委县政府“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结合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关岭牛”养殖。如今,石板井村养牛场已初见规模,牛场面积达4600余平方米,共养殖“关岭牛”100余头,产业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

  据了解,石板井村牛产业发展共投入337.6万元,包含村集体资金,合作社资金及76万元的扶贫资金。其中76万元的扶贫资金按照入股比例,70%的收益将分红给贫困户。

  “现在养牛场只有40余头牛了,刚卖了80多头,每头10000元左右。现在养牛场年纯利润达到80万元左右。”吴兴伦告诉记者:“为了发展好牛产业,村里以每月3000元的工资聘请了两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参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现在养牛场配备专业药房、消毒防疫室、消毒池和排污池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村里的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石板井村在发展牛产业的同时,以“牛 草 肥料农作物”为中心,相继发展了饲草产业、有机肥加工产业,真正意义上将生态种养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村支两委利用26万元的扶贫资金,结合自身的牛产业,发展了以皇竹草为主的526亩饲草产业。与此同时,以“变废为宝”的思路,购买相关设备,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又运用有机肥来浇灌其他农业产业,形成一条生态环保的产业链。

  多产业发展,就会有大量的务工需求。据吴兴伦介绍,截止7月份,仅“牛草”双产业就已经发放45万元的人工工资,每天80元,共计提供5625人次的务工量。

  石板井村的发展势头,正如吴兴伦所说的一样,“做农业产业‘吹’不得,必须脚踏实地走到前面。我们必须继承先辈创新进取的‘顶云精神’,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带领群众走好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