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 作者:
  • 编辑:袁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0-19 19:04:08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通讯员 李珊珊


  蒲场镇大桥村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不齐心,群众不信任村干部,全村各项工作考核全镇挂末。三年来,该村突出治理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大力祛病灶、治顽疾、破瓶颈,这个村情复杂、矛盾重重的省级三类贫困村一改颓势,脱贫产业遍地开花,生活水平持续向好。2017年,大桥村“两委”荣获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成为全县脱贫战场上的又一标杆。


  直击“痛点” 整治基层党建“病灶”


  “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脑筋活一点,创新高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业务精一点,谦逊要一点……”在大桥村综合办公室的文化墙面上,赤红鲜明的“爱岗敬业十八点”异常醒目。“这个‘十八点’看上去像绕口令,但背后包含着我们村支两委这几年工作的心血。”“第一书记”郭毅说。


  2015年,大桥村村支两委正式换届,通过组织选派和村民选举,组建了一支思想觉悟高、发展意识强,善于创新、敢想敢干的干部队伍。这群平均年龄30多岁的“一线干部”,在上岗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用实际行动,彻底扭转了群众认为村支两委“不靠谱”的偏见。


  “加强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是破除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的必经之路。”上任不久,郭毅和班子成员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摸底调查,终于了解到制约大桥村发展的症结:群众认为村班子不作为,对干部的抵触情绪极大。群众对村支两委的不信任、不支持直接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要想改变,首先要让党员从思想上团结起来,切实解决党员队伍在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郭毅认为,加强党组织建设,刻不容缓。


  随即,村支两委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结合党员实际,有计划、有针对地抓严抓实党员学习教育。同时,班子成员分别到各村民组组织召开党员会。


  一次次不厌其烦的送学、宣讲、聊家常、话党恩,党员们提意见、聊发展成了全村党员干部热衷的事。通过不断强化党性,有效提高了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群众办实事、为村里谋发展。”成为新一届大桥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找准“支点” 根治脱贫攻坚“顽疾”


  大桥村距离绥阳县城28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42个村小组,969 户4283人,贫困人口较多,致贫原因复杂,是该村长期面临的现实难题。在郭毅看来,产业活,全盘活,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突破口,创新思路发展产业,是大桥村根治贫困“顽疾”,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现状的关键路径。


  “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多方考察,最终决定以党建引领‘865’模式,助推脱贫攻坚。”郭毅说,通过大胆实践,大桥村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抓重点、攻难点、树样板、传经验”的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对村域内的山林、水面、矿产和“四荒”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创新实践“865”模式,全力推进“八公里党建扶贫产业示范带”,集中攻坚后水古寨、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蜂、清水鱼、黄金茶六大产业扶贫项目,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土地入股、技术训、集体经济二次分配”五种模式获得收益,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观、贫困户收益可靠”的良好势头。


  村里的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干群的心也越走越近。一时间,全村迅速掀起了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潮。2016年底,该村223户730人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曾经矛盾纠纷突出、产业发展为零的“后进村”逐渐蜕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产业扶贫村”。


  “我有多年的冠心病,家里孙子还在上学,这些年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帮助不少,还免费让我们养一箱蜂,全家都很高兴,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加上我自己的一箱蜂,去年我家一共出产蜂蜜50斤,收入8000元左右。”香树坪组村民罗玉财老人,在养蜂的同时,老伴也在村里的黄金茶种植基地务工。现在一家人的生活已不像从前那般捉襟见肘,每谈及脱贫攻坚政策给予的“恩泽”和村支两委亲人般的关心照顾,老人总觉暖意浓浓,忍不住热烈盈眶。如今,全村已有454名贫困户凭着这项“甜蜜”的产业摘掉了穷“帽子”。


  聚焦“难点” 破解基础设施“瓶颈”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打通群众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村支两委干部部白天跑项目、筹资金,晚上开群众会、推进会。2016年以来,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截至目前,共计完成通村路建设3.8公里、通组路建设15条1169米、庭院建设92户7829㎡、联户路建设1028米、建设人畜饮水池12个,解决了20个村民组1236人的饮水问题、帮助群众修建污水处理厂一个、打造一个村民组的村落美化、完成了167户70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这个曾经位置偏、交通差、村民穷、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后进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启了新生活。


  “2016年底,我们在帮扶单位移民局的扶持下,修通了村组这条产业路。通过‘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厂,带动9个村民组36户147名贫困群众;在金色阳光公司的引领下,在荒坡上种植青脆李200亩,14户49名贫困群众受益;在大山沟发展蜂200箱,带动119户454人受益;利用荒田和后水库清水打造清水鱼养殖场5000平方米,20户82名贫困群众受益;流转土地种植黄金茶1000亩,带动50户近140名群众受益。”郭毅紧接着说,“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可以通过享受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如今这条扶贫血液算是真正流动起来了。”


  如今,扶贫产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大桥村又面临着一项新的挑战: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发展长效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就像一个要继续破解的谜题,带领着我们一班人马不断向前。”今年是郭毅驻村的第三年,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告诉他,只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脱贫攻坚才能真正实现“长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