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道真:“小蘑菇”成就大产业


  三大食用菌农企“巨头”驻扎,构建了西南最大食用菌产业链基地;菇农有“三零”“三保”:零成本起步、零距离就业、零风险种植,保质量、保收购、保价格;国家食用菌遗传栽培首席专家实地考察后,盛赞道真自治县乃“资源禀赋、成就菇乡”……

  “以前我们夫妻在外打工,因无技术,辛苦一年,除基本费用,最多只赚到3万块钱。去年回老家种香菇,仅2个大棚,收入就比打工一年还多。今年我一口气就整了16个大棚,预计纯利在10万元以上!”蹲在自家的菌棚里,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村民向海敏开心地说。

  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遗传栽培首席专家张金霞一行实地考察道真后,甚感震撼。他们感叹道真已建起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业链基地,拥有了一个可以带动全县大部分农户脱贫致富的平台,盛赞道真乃“资源禀赋、成就菇乡”,将有巨大潜力打造为全国技术第一、产量第一、管理第一、市场第一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业园区。

  抓资源普查、产业规划,成就菇乡的“先手棋”

  自2015年以来,道真自治县委、县政府经多方考察、反复论证,提出了打造“菜县菇乡”战略目标,其中把发展2亿棒食用菌列为首要工程。

  其决策依据源自“五大资源禀赋”:一是自然条件适宜,境内喀斯特地貌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生产的灵芝、羊肚菌、牛肝菌等,极具开发价值;二是区位优势突出,这里地处黔北渝南,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距西南最大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市场仅2小时车程;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县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4万人,且吃苦耐劳,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能;四是产业基础具备,早在20世纪80年代,道真就开始人工种植食用菌,近年来先后引进的3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奠定了生产技术市场基础;五是原材料资源丰富,境内60%的森林覆盖率,可大面积发展林下栽培,还有秸秆类常年种植面积在35万亩以上,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丰富原材料。

  精准决策,在于依托科技支撑,强化与高校、科研部门定制化合作。该县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团队合作,对县境野生菌资源开展了实地普查。结果表明,7至9月野生食用菌品种达130余种,其中毒菌20余种、珍稀品种17种、名贵品种3种。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同时,邀请贵州大学张万萍教授团队,编制了《道真自治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轴、一核、三区、四带”。“一轴”,即沿银百高速道真段为轴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轴;“一核”,即道真食用菌产业集聚核;“三区”,即灰树花林下仿野生栽培区,羊肚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区,牛肝菌保护抚育促繁区;“四带”,即三江、梅江、芙蓉江菌旅休闲度假观光带和临渝菌旅休闲度假避暑带。产业发展定位为,重点发展大宗、珍稀、野生菌和工厂化四类品种;基本形成野生菌知识普及化、人工栽培仿野生化、大宗菌生产规模化、珍稀菌生产周年化的“四化”格局;纵深推进食用菌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菌旅一体化的“三产”深度融合。

  抓招商、促产业,成就菇乡的“助推器”

  2015年5月,贵州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入驻道真。接着,2016年12月,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驻;2017年9月,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国内三大食用菌农业企业“巨头”的加盟,奠定了道真打造“西南最大食用菌产业链基地”的基础。

  位于上坝乡上玉工业园区巴渔工业园的同辉公司,占地面积223亩,总投资3.5亿元,集食用菌生产、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于一体,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主栽品种为“香菇”,拥有香菇生产线3条,年产香菇菌棒(菌丝)6000万棒,年产鲜香菇600万公斤,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同时,配套食用菌科技研发、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培训授课、仓储物流配送的四大功能区,面积达45000平方米,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3500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为全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发挥了龙头带动效应。

  落地玉溪镇桑木坝村的贵旺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是道真引进的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栽培、技术培训、加工、配送及销售为一体的现代高科技智能工厂化农业企业。该项目为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海鲜菇,能解决传统大棚生产食用菌在温度、湿度及其它生长条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目前项目正加紧建设,投产后可日产鲜菇120吨、年产杏鲍菇2.8万吨、海鲜菇1.4万吨,年产值近3亿元、创利税6000余万元,并可为当地提供1700余就业岗位,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户均劳务年收入36000多元。此外,公司还将致力于当地农副产品及其废料的回收再利用,能为当地农民年增收5000余万元,为道真的农业循环经济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推波助澜。

  抓经营主体、“三零”“三保”,成就菇乡的“关键招”

  全县已建立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83家,形成了企业与农户联业、联产、联动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三零”“三保”。“三零”,即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三保”,即保质量、保收购、保价格。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创举。

  “零成本”投入,把生产要素变现成脱贫资本,破解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融资难题,让贫困户不用投资一分钱,也能发展产业。“零风险”经营,把市场风险交给投资者,将企业、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把产业建在老百姓家门口,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就地发展产业、建设园区,方便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通过简单的劳动也能挣钱。

  “三零”扶贫模式产生的集聚效益创新了利益连接机制,促进金融扶贫进一步深化,实现了金融扶贫效益最大化,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通过“三零”扶贫模式平台,贫困户不仅解决了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等要素条件脱贫问题,同时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从“受血者”变成“造血者”,推进了产业扶贫进程。

  精准扶持、八项强化,“小蘑菇”托举大产业

  “我要订购6.5万个菌棒。”河口镇梅江村村民张文登急匆匆地走进穗农公司,掏出3万多元现金下订单。之前,张文登建了5个食用菌大棚,种植食用菌1.7万棒,毛收入3.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而今不仅要扩大生产,还注册了一家微型企业,从贫困户变成了微商老板。河口镇现已发展商品蔬菜1万余亩、食用菌48万棒,1500余户贫困群众年增收就达3000万余元。

  据悉,2017年该县建成食用菌基地18个,食用菌生产大棚2331栋,生产食用菌1012万棒。全年总产量5630吨,产值1.63亿元,产量增幅是2016年50万棒的20.24倍,产值增幅21.5倍,辐射带动全县1527户贫困户5000人稳定脱贫。

  记者从道真2018年发展农业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上看到,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的工作目标明确:全县全年生产投放菌棒1.5亿棒,辐射带动贫困人口7000人。

  在扶持政策上,分别对菌棒补贴标准、新建菌棚及配套基础设施、申报扶贫产业资金等方面均有精细安排。在保障措施上,分别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布局调整、技术支撑、品质提升、主体培育、“三保”政策、督查考核等方面制定了“八项强化”硬举措。其中,布局调整强化上,突出抓好食用菌“三心十园百庄”建设;“三保”政策强化上,算好经济账,把蔬菜、食用菌、辣椒的价格保险政策落到实处,坚持“一季一调”原则,进一步完善兜底保护价政策,确保农民基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