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江口县怒溪镇:“组组通”公路为群众敲开“幸福之门”

  路通了,沿线百姓笑了,出行更便捷了。


  走进梵星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触动心弦, 纵横的道路蜿蜒曲折,路边的大树青翠欲滴,依山而建的村庄,是个典型的土家族村落,青瓦、黄墙、石板路、古木屋、吊脚楼,干净整洁的村舍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前全是土路、石头路,路太烂了,车都不愿意开进来,赶个场要走1个多小时。”梵新村村民严世福说,这条路以前就是沙土路,人踩车辗,不仅路况差,而且浮土厚,人走车行时,尘土弥漫,道路泥泞不堪,糟糕的路况对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干群连心硬化组组通公路.jpg

干群同心协力硬化“组组通”公路


  “现在串门,出行方便多了,晴天出门脚都不沾泥,要实在一起前,想都不敢行”谈起“组组通”公路带来的“福利”,梵新村六组村民严三妹乐得合不拢嘴。


  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转变使严世庭老人对现在生活越说越憧憬了。他说几十代人盼望已久的“通组路”公路梦终于实现了。


组组通公路一角.JPG

已硬化的“组组通”公路一角


  梵星村系江口县怒溪镇扶贫开发一类重点贫困村之一,位于怒溪镇西北部,全村国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2200亩,林地9500亩,荒山4800亩。全村辖12个村民组,307户1439人。自“通组路”修到家后,群众的农耕工具从黄牛、大水牛换成了“铁牛”,下半年存够钱买台摩托车直接可以开到家,谈起未来的生活严代明满怀期待。


  “在麻阳溪村开展走访工作,要是在下雨天,得穿长筒筒鞋,拿拐杖。”这是麻阳溪村前驻村干部杨林昌在麻阳溪村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去麻阳溪村工作,下雨天,小路全是黄泥,坑坑哇哇,到处是水塘塘,一不小心,随时会摔倒。


  麻阳溪村系江口县怒溪镇扶贫开发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怒溪镇西北部,坐落在大山中间,百姓居住相对分散,全村国土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亩,林地14200平方公里,荒山2090亩。全村辖7个村民组,312户1277人。“通组路”全是砂石路、黄泥路,窄而陡,出行很不方便。


梵星村组组通公路.JPG

梵星村已硬化的“组组通”公路


  “以前种植包谷、大米、土豆,出门上下全部靠人工挑,通组路基本是15到20公分宽毛路,天晴天还好,要是下雨天,路上滑得很,都不敢下地干活,特别老人小孩,走路一不小心,身体肯定要‘吃亏’。现在挑点东西,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特别带劲”麻阳溪村上坎组,65岁村民杨彩妹亲眼目睹生活环境的变化,有道不完的喜悦。


  麻阳溪村下坎组50岁村民杨凤云感叹地说:“过去,交通闭塞,路又不好走,我种了几亩地的洋芋、红苕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在地里,有的甚至用架子车拉去倒掉。辛辛苦苦种出来卖不出去,心疼啊。”怒溪镇麻阳溪村海拔860-900米,农作物以洋芋和红苕为主,全村没有经济作物。然而,却因路况不好,家家户户种的洋芋红苕不是烂在地里,就是倒在路边,严重影响了全村人的经济收入。


  “感谢共产党,那感情好,把路修到家门口,串门摆龙门阵放心多了”上坎组84岁村民张祖乔说。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就要修到每一户”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华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修路便成了村民们日盼夜盼的心头事。


  “就是因为道路不好走,这些年村民们尝尽了苦头,盼修路盼了很多年,我们不但要修路,还要修一条便民路,打通这条通往外界的经济发展道路,打造安全畅通的通行环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该镇交管站负责人说,道路的改造能给村民带来质的改变,缩小山区与城区的距离,村民幸福指数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修好‘组组通’才能让农村的前景更美好,让村民的生活更有盼头。”该镇党委书记杨坤说。


  该镇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巧借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之力,通过政府出资、群众参与、合力共建的方式,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干劲,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苦干实干,打通了全镇12个村(社区)通组路的“毛细血管”的“最后一公里”,让它真正成为了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小康路。


  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谋一方富,公路的延伸正在演奏着一曲怒溪小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