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家庭看十年①丨化屋村民杨龙:闲置老屋分了红 画廊边上开民宿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08-24 20:34:00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08-24 20:34:00
开栏语: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日新月异,十年间,一个个小小家庭的变化和温情故事,记录着时代变迁。即日起,我们推出十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微画面、微镜头,讲述百姓冷暖事,见证民生获得感,通过微观的视角宏观展现这十年贵州发展巨变和历史成就,反映十年发展带给个体的命运巨变,凸显“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无处不在的“感动瞬间”。
从贵阳出发,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观景台。车绕盘旋而下的公路,不一会儿便到化屋村村委会。随处可见的三角梅,映照着村民火红的生活。
村民杨龙的民宿坐落在六冲河畔,掩映在绿树丛林里,站在院坝里可鸟瞰三江汇流,左侧远处是高高耸立的天柱峰。民宿有个很贴切的名字:山水云间。
靠着山水,守着民宿,杨龙一家的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从5月到现在,差不多挣了近20万。”杨龙说。
“现在生活好了,但没忘记曾经刻骨铭心的苦日子。”10年来,杨龙一家的生活随着化屋村的变迁在变化。
杨龙是个“80”后,个头不高,但经历丰富,十分老成。2006年,杨龙和妻子杨正丽结婚时作出承诺:“放心,虽然目前日子苦了点,但我会努力。”
可当时的化屋村,“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着茅草屋”。一家人再努力,也只能是守着家里的几亩石旮旯地种玉米。
不甘心过穷日子,2008年,小两口把1岁的儿子丢给老人,前往福建的鞋厂打工。杨龙没事爱到福建农村转,他一直琢磨,福建有些农村不比自己的家乡漂亮,为啥乡村旅游发展那么好?
2011年,杨龙夫妇回家过春节,看到化屋村的游客多了起来,决定留下来发展。小两口凭借多年练就的手艺开了家烙锅店,第一个月就赚了13700元。
此后的几年,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加上政府好政策,日子越过越甜。
“老房子又破又旧,拆了建新的,让两个老人享受一下。”2019年,正当杨龙准备拆老屋时,一家公司看中了他家老房子,准备改造成民宿,每年按利润分红。
“好事啊!”杨龙二话没说答应了。他另在六冲河畔找了块地基建房,多方讨教经验后,依葫芦画瓢,也办起了民宿。正当生意逐渐走上正轨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杨龙泼了盆冷水,他和妻子不得再次外出务工。
转机出现在2021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看望乡亲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下子“火”遍全国。这极大激发了杨龙的信心,他和妻子回到村里,花了数十万元把房子又改造了一番。
为让自己的民宿有特色,杨龙夫妇一路探索,先是跟着网上学布置,后来又跟专业酒店从业者请教经营技巧,加上发抖音、微信宣传,有着浓郁乡土味的清远“山·水”民宿一下子“火”出了圈。
游客多了,口碑也要做起来。杨龙靠着优质的服务和妻子的拿手菜酸汤鱼俘获了游客的心,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他家的苗家酸汤鱼好吃。”从贵阳自驾到这里度假的陈先生说,我们从8月20日就带着老人和小孩到这里,准备住一个周,“玩得很尽兴,吃得也很开心。”
“最多的时候有200人同时就餐,一天收入一万二。”杨龙说,14间客房可住28人,中秋节的房子都订满了,国庆还有得忙的。
另外,杨龙家的老宅“变身”网红民宿后,每年分红也不少。他拿出手机翻给记者看,“2020年,分红就有68560.94元。”
如今的化屋,很多村民发展起餐饮民宿,生活发生巨变: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左右增至2021年的19304元,昔日破旧的村舍变成了华丽民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民宿正日渐火爆。
统筹 成嘉廷
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刘青
见习记者 黄弘
视频剪辑 刘青
海报设计 安刚
编辑 芦晓娟
二审 李勇
三审 成嘉廷 陈海东
-
国际博物馆日|相约博物馆 遇见美好
5月18日,“万桥飞架:贵州桥文化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观众杨鹏飞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贵州桥连接的不仅是便捷交通和多彩文化,更是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眼新闻客户端 2023-05-18 15: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