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英雄辈出 光耀黔贵】对这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丨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桂莲



  戴着草帽,踏在田野里的脚印铿锵有力。年近八旬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原名誉院长李桂莲,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度过,她扭伤过脚,摔断过腿,但对这土地、对乡亲们的挚爱,让她从未想过要停下。她说:“只要走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红水河畔是李桂莲事业的起点。上世纪70年代末的罗甸县,还延续传统的农耕栽种方式,每年种一季水稻,很少种蔬菜。


李桂莲(右)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度过


  1979年,李桂莲带着自己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来到红水河畔的罗甸,因为看中这里冬春热量条件好、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她要在此搞一个利用“天然温室”的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带给贫困群众。


  为改变农民不愿种菜的习惯,李桂莲花了不少力气,她回忆道:“一开始,我给农民做工作,种菜赚了是他们的,赔了我掏钱来补,这才争取到4分地种番茄。”


  那时的她只是省农科院初级科研员,缺少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贴补;没有技术,全靠自己在田间地头试验。她天天守在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栽种、浇水、施肥,最终试验成功。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过去,低热河谷地区的农民只种一季水稻,每年9月收割完后,来年5月再进行翻犁栽种,田地每年有近8个月的闲置期。必须要将闲置期利用起来!”李桂莲说。于是,她和团队一起帮助当地在打田插秧前栽种、收获一季果菜,之后又成功在水稻收获后种一季秋冬果菜,形成“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季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冬春果菜的成功种植,使李桂莲更清楚地认识到:贵州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完全可以综合利用,在有“天然空调”优势的高海拔地区发展夏秋错季无公害蔬菜,蔬菜淡季一定有着广阔的市场。为此,李桂莲和团队在大方、龙里等地开始试验并取得成功,在全省适宜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夏秋错季无公害蔬菜的成功栽培,不仅推动了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农民脱贫增收又找到一条新路子。


  超过半个世纪的人生,致力于贵州蔬菜科技的进步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李桂莲一直战斗在科研一线。她带领团队利用贵州立体气候特点,创新提出和发展了贵州冬春早果菜、稻田秋冬果菜、旱地冬果菜、夏秋反季节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与基地建设新路子。


李桂莲(右一)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是我的分内工作。”这是李桂莲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给农民现场指导和示范,还是到各地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李桂莲都很积极热情。针对不同地区的群众,她拟订不同的培训和示范内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他们。在地里的日子,她总是起早贪黑,走乡串寨、跋山涉水,有时一天要步行几十里上农户家中去讲解,到田间地头去指导,对上门前来求教的农户,更是耐心指导,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她常常是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查阅整理资料,研究工作。跟李桂莲一起工作多年的同志说:“跟李老师出差,休想偷懒。”


  李桂莲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73岁时,她从岗位上退休,但却并没有停止对蔬菜科技的研究。如今,80岁的她仍选择坚守在贵州农村。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为发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继续贡献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闵捷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