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避暑度假到贵州 | 纳雍滚山珠






  20多年前偶遇纳雍“滚山珠”。记得是在寒冷的腊月里,织金洞附近的乌家山花坡,正举办苗族跳花节,一群来自纳雍的苗族青少年,一出场便引来人群阵阵骚动、喝彩。他们清一色双手吹奏芦笙,跳跃,蹲旋,翻滚,攀叠,曲声明亮,高昂欢快,舞步雄浑,朴实有力。印象最深的是:在几摞土碗围成直径约二米的圆圈内,一个男青年以头顶地,双手持芦笙吹奏,身体呈弓形,悬空在土碗上空,双脚落在圆圈外,旋转扭动,连续翻滚,碗中水不泻出。表演结束一跃而起,再围绕圆圈跳跃吹笙。这就是“滚地龙”,又叫“地龙滚荆”,“滚山珠”是后来的美称。之后去过纳雍几次,竟无缘再睹“滚山珠”。




毕节九洞天景区苗族“滚山珠”表演  (毕节九洞天景区 供图)


  近年来又在表演舞台上观赏过几次纳雍滚山珠,便越发感受到纳雍滚山珠的奇绝。


  苗族芦笙舞多为热情欢快之状,与之不同,纳雍滚山珠仿佛是要千方百计地,在高难度中,在高强度中,展现一种力量,体现一种自信。高强度与高难度是同步交织的,一个滚山珠节目,七分钟之内,自吹芦笙自表演,跳跃,旋转,倒立,翻滚,攀高,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笙不离口,曲舞相随。高难度动作一分钟两三个,需要体力、耐力、功力、平衡力,瞬间迸发完成,越接近高潮难度越大。将芦笙吹奏的豪迈,舞蹈表演的古拙,杂技展示的惊险,融为一体,是拙扑与精致、力量与智慧、激昂与悲壮的美。




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随着滚山珠走出大山,荣誉、赞赏纷沓而至。上世纪50年代,滚山珠进京演出;80年代,滚山珠赴广州参加中华博览会演出,表演90场,观众过百万;90年代,滚山珠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连演28场,成为贵州代表团的压轴戏;90年代,滚山珠在波兰摘下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桂冠——金山杖奖。


  每次观赏滚山珠,我都会感到内心的震撼,还心存疑惑:这个芦笙表演何以要置表演者于千难万险之中展示出艺术之美?一位苗族文化学者试图为我揭开谜底,他研究认为滚山珠是苗族5000年苦难迁徙的历史记忆。远古苗族先民迁徙来到黔西北黑羊大箐,山高峡深,荆棘遍野,勇敢的青年人,以矫健之躯,披荆斩棘,为父老开道。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功绩,模仿编成地龙滚荆芦笙舞世代传承。





  难怪每次耳闻目睹滚山珠都不轻松,总觉得它像一部历经磨难的英雄史诗,令人荡气回肠。或许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正是用这个形象的舞蹈,教育后人记住祖先,记住历史。


  纳雍的朋友告诉我,高速路使纳雍像全省一样,成为现代交通托起的平原,成为撕掉千年贫困标签的基础。纳雍的苗族同胞在参与攻克千年贫困的同时,组建滚山珠艺术团,传承张扬自信。滚山珠的传人王景全他们,还在芦笙舞蹈传承中创新内容和技巧。而我思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民族千年记忆的滚山珠,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它或许应该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袁华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