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洞”见4万年·招果洞遗址众人谈 | 周必素:从7项“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存看贵州考古优势

  话题背景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的招果洞遗址入选。


  这是继1993年盘县大洞遗址、2001年赫章可乐遗址、2005年威宁中水遗址、2013年遵义海龙屯遗址、2014年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6年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后,贵州考古史上第七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至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招果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5年的考古挖掘,相继出土百余件遗物,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办公室点评:“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反映了洞穴遗址以其地层堆积延续时间长、比较完好地保留远古人类栖居遗迹的特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


  嘉宾简介


20201030103122_34811.jpg

周必素,贵州遵义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招果洞遗址获得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能说说评选现场的情况,以及您得知结果时的心情吗?


  周必素:“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


  一般是在次年初启动上一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活动。1月,将参评资料上报到评选推介活动办公室。2月,由评选推介活动办公室组织初评工作,从全部项目中遴选出25项(2020年度减为20项)进入终评,并在《中国文物报》上公布入围名单。3月或者4月,由评选推介活动办公室组织终评工作,评选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评选结果。终评评委总人数为21人,由评选推介活动办公室从评委专家库中抽选产生20人,特邀媒体代表1人。评委专家库由管理部门、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国内考古单位和高等院校知名专家构成。终评评委会设主任1人,由每届活动的终评评委推选产生。


  终评会是先听取每个入围项目负责人以幻灯片形式的项目汇报,主要是介绍项目背景、遗存概况、发掘主要收获和学术意义等,最终由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筛选出10项作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公诸于众。



  项目汇报顺序按年代排列,招果洞遗址是第一项。每个项目汇报前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幻灯片其实也是对每个项目负责人田野发掘、资料组织和价值提炼水平的一个检验。而招果洞项目,可以概括出言简意赅、逻辑严明、价值重大、技术路线新、科技含量高等亮点。


  此次招果洞遗址能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既忐忑又淡定,既欣喜又沉重。



  淡定的是,我们和四川大学、成都市考古院合作组建了有力的工作团队,对招果洞遗址进行了为期5年的发掘,带着明确的学术目标,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结合,经过扎实仔细的工作,实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成果体现出两大特征:学术价值高、科技含量高。所以,我们感觉还是有底气的。忐忑的是,今年是参评“十大”的大年,好项目特别多,而我们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又是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被刷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消息公布之前,内心是七上八下的。


  欣喜的是,成功入选,实际是评委专家对我们招果洞遗址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工作成效的认可,所以,特别欣慰。欣慰之余,又心生沉重,载誉而归后,如何更好地砥砺前行?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评选全国“十大”以来,贵州入选了多少次?和其他几次获此殊荣的考古项目相比,这一次当选的招果洞遗址有怎样的特点?对贵州乃至全国考古有着怎样的意义?


  周必素:“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1990年开始,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0年。


  贵州有以下项目入选:1993年,贵州盘县大洞遗址。2001年,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墓葬。2005年,贵州威宁中水遗址。2012年,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2014年,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6年,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2020年,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这一次当选的招果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贵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7个项目中,有3项属于史前洞穴遗址,时代从距今大约30万年到距今1万年左右。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


  贵安招果洞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遗址的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延续至历史时期,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是西南地区的标尺性遗址。遗址相继发现用火遗迹51处、墓葬2座,及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其中,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在该遗址发现的用火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墓葬和随葬品,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该遗址还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全面了解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的人类独特适应性策略,中国南方低纬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的适应策略,探索中国南方现代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而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于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着重大意义。


  贵州,作为中国喀斯特地貌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因为天然的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宜居条件,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着悠久的人类历史。所以,贵州史前洞穴遗址,是我国梳理百万年人类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区域。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当选“十大考古新发现”,对于招果洞遗址本身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能带来怎样的“福利”?招果洞的考古工作下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


  周必素:“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界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一项考古成果评选活动,广受社会关注。招果洞遗址该奖项的获得,为贵州、贵安新区和贵阳市都增加了一张文化名片,对招果洞遗址的保护、利用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的考古工作,已经不仅仅是象牙塔的学术任务。社会使命,一直被考古人视为己任。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成果发布,对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成果奉献给研究人群和社会大众,应该才算圆满地完成了考古的全过程。


  下一步,招果洞遗址将不再继续进行发掘。接下来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做好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发掘报告的出版工作;二是推进保护和利用,招果洞遗址地处黔中腹地,这里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育,低山丘陵和绵延的河流横亘于平坦的坝子中,不仅是古人类优美的家园,至今仍环境优美,为上乘的宜居之所和休闲佳地。我们设想着能依托招果洞遗址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规划建设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考古遗址公园,并以此建立中国史前洞穴遗址考古研究基地,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目前贵州考古在全国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周必素:贵州,因为远离中原腹地,多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土壤并不肥沃,传统农耕文明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是经济落后和文化稀薄之地。说到贵州考古,一直被人疑问:贵州有挖的吗?能挖出东西吗?而我们7项“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选,说明贵州不光“有东西”,而且,还有“好东西”。从7项“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存类型看,有3项史前洞穴遗址、2项夜郎时期或相关遗存、2项土司遗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历史和考古资源特征,这些资源,也是贵州考古的优势。


  而从2012年至今获得的4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1项“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可看出贵州考古人的拼劲和闯劲。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您认为考古对于重新发现贵州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怎样的作用?


  周必素:耙梳贵州既往考古,成绩斐然。


  史前洞穴遗址考古。目前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近500处,其中能确认属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地点近100处,经过试掘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桐梓岩灰洞等20余处,年代从距今30余万年到1万多年前,呈现出比较完整的贵州早期人类发展年代框架和演变脉络。


  流域考古。西部大开发以来,对牛栏江、乌江、赤水河、锦江、清水江和北盘江等江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的旷野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台地遗址,揭示出部分人群逐步走出洞穴,沿江河分布的新型居住和生存方式以及文化沿河流通道传播的路径,奠定了贵州多彩文化的基本格局。这些成果,为探索人类起源、早期社会、文明与国家起源提供了支撑。


  战国至汉唐考古。贵州是战国以来不同民族政权融入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推动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节点。赫章可乐遗址夷汉墓葬并存,威宁中水独特的鸡公山文化,普安铜鼓山遗址是以铸造金属器为主的重要作坊遗址。而黔西南、黔中、黔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汉墓和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墓葬,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实施管理和汉夷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宋元明清时期考古。贵州是中央对边疆死地区实行羁縻·土司制度管理的重要区域。境内因不同地域、不同族群而分布着不同的羁縻·土司地方政权,并几乎贯穿着从产生到改土归流消亡的全过程,关联着贵州建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一时段考古的重要工作,即是“土司考古”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民族考古。贵州民族成分众多,各民族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悬棺、石板墓、岩洞葬等,反映了贵州各民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和艺术观,是贵州民族考古的宝贵资源。


  冶金考古。贵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汞矿、铁矿、铅锌矿等,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酝酿了一定的冶炼技术和文化。目前对务川、万山汞矿已经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以上各时段、各类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对贵州历史和文化认知的实物见证。考古的成果,将贵州历史串成线、连成片,拼接出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书,是贵州历史的最生动读物,直接彰显着贵州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贵州考古资源富有特色。今后,全省文物与考古系统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新时代贵州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继续在史前考古、秦汉夜郎考古、宋元明土司考古、流域考古以及线形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贵州段和长征线路等考古工作,配合做好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大力推动全省文物与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传承弘扬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提供坚强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资料配图/均为贵州省博物馆文物图片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