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接力棒丨观念接力】龙里县水苔村:思路一变 产业发展变了“天”

  春耕时节,苍茫的龙里大草原上处处有着村民忙碌的身影。踩在茂盛的水苔地里,鞋边很快就被溢出的铁锈水浸湿。


  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水苔村由原来的前进村和大谷村于201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后合并而成。这里平均海拔1558米,高寒、雾大、潮湿是其气候特征,土地贫瘠、土壤层薄是其地理条件,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W020210414710114872083.jpg


  2009年,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700元;2014年以前,超过70%的人家是贫困户。高寒地带种水稻,亩产值才几百元,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群众除了吃饭就没有余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那时候群众死活不愿种,哪怕种稻谷年年广种薄收。”王许国是行政区划调整前大谷村原村支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把自家低产田拿出来带头种植海花草。


  水苔俗称“海花草”,是一种高山天然苔藓,其特有的储水细胞能够增强高山水土保持,晒干后的水苔被广泛用于军用急救包、脱脂药棉、食品保鲜、花卉种植等领域。


  2011年,当地426户村民发展水苔种植,当地村民收入逐年增长。


  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年龄渐长的王许国卸任村支书,将接力棒交到了年轻的王许刚手里。


  时光荏苒,水苔让这儿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们便一致同意把前进村和大谷村合并而来的新村称为水苔村。


  “我们这里种水苔比种其他作物划算!”这一观念在地处高寒山区的水苔村逐渐深入人心。决战脱贫攻坚期间,在龙里大草原周边几个村,水苔种植是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龙里县将水苔种植纳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海拔高的地区大力发展水苔种植。


W020210414710116255810.jpg


  龙山镇鼓励高标准种植水苔,每亩补助2000元,激发了村民李秀花的积极性,去年她在自家10亩地种上水苔。“没有补助我们也要种,这水苔比什么都来钱。”李秀花说。


  水苔村全村511户2835人,只有72户因为自家田地不适合水苔生长而没有种植。现全村种植水苔8000余亩,已有4000余亩产生效益,全村一年的水苔产值超过5000万元。


  2019年11月,因村庄治理好、村子经济发展有门路,水苔村被评为了龙里县“五星级”党支部;2020年7月,李成松也因驻村工作实绩突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20年龙里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驻村第一书记留下来担任村支部书记。


W020210414710117342398.jpg


  同年12月,李成松驻村期满,源于当地党委和水苔村群众的信任,他决心留下来担任水苔村党支部书记,为水苔的乡村振兴再出谋、再划策,倾尽全力帮助村子发展。


  “群众思想解放了,产业也活了,人也回来了。”李成松说,随着海花草产业的壮大,如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少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今后水苔村将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积极争取资金继续扩大海花草种植面积,使海花草成为全村群众的“致富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杨仪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