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搭建“两山”桥梁 让生态环境“有利可图”——黔东南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探索

  “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调生态保护者、生态产品和生态保护受益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让保护生态环境变得“有利可图”,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剑河县柳川镇关口村万亩林下食用菌基地.jpg

剑河县柳川镇关口村万亩林下食用菌基地


  坚持贯彻“两山”理论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重要系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产品的供给就无从保障。“黔东南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1.15%,黔东南州最大的功能应该是生态功能。”这是黔东南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近年来,黔东南州从完善法治体系、明确党政权责及企业责任等方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颁布实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㵲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黔东南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黔东南州大生态战略行动意见》等政策,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通过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牢固长江、珠江生态屏障,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黔东南州把雷山、台江、剑河、黄平、施秉、锦屏、从江、榕江8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启了生态文明保护和示范创建的生动实践,把贯彻“两山”理论做到知行合一。生态底线和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梯田--云梯彩裳.jpg

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梯田——云梯彩裳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完成石漠化治理262.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761.3平方公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全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量大幅度削减,县城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黔东南州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位居前列。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扩展生态价值空间


  绿色,是黔东南最靓丽的底色。黔东南山多地少,森林是黔东南最大的资源,全州森林面积32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98%,活立木蓄积1.69亿立方米,均为全省之冠。


  在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号召下,黔东南立足州情实际,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实现全州林业产业从“卖树”向“用树”的革命性转变。


黔东南州黄平县长势良好的的太子参.jpg

黄平县长势良好的太子参


  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由州、县两级拿出1000万元和500万元资金,建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贷款贴息、基础设施、企业培育、合作社发展,同时鼓励实施企业名牌发展战略、鼓励林地规范流转、鼓励建立科技特派员机制,强势引领林下经济提质增效。


  黔东南注重结合县情、林情,不断调整优化县域发展方向,重点引导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以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鸡、林下蜂等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培育相关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森林资源的合理转化,林业产业成效显著:全州种植中药材104.85万亩、精品水果118.65万亩、茶叶63.65万亩、油茶120万亩;累计利用林地面积发展特色生态林下种养植、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559万亩,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10亿元,林下经济成为推动黔东南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镇远县阳镇魏家屯村天麻种植基地全景.jpg

镇远县舞阳镇魏家屯村天麻种植基地全景


  深挖文化生态资源 延伸生态价值链条


  黔东南州素有“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美誉,厚重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最独特靓丽的名片。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是黔东南州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保护优先、融合发展”,是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关键路径。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否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向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转化。2016年,贵州省委对黔东南提出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黔东南照着这个战略思路方向,开启了新时代黔东南全域旅游的“井喷”态势。


镇远古城5A级景区——王文周(摄).jpg

镇远古城5A级景区 王文周(摄)


  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黔东南州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今的黔东南州,拥有A级景区66个。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万达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家喻户晓,镇远古城在2019年新晋5A级景区,锦屏隆里古城、黄平旧州古镇、凯里下司古镇、剑河温泉康养城等一批新景区新景点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游客接待量连年攀升,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一条“金扁担”,它一头挑起了绿水青山,一头挑起了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4.88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69亿元,年均增长15.3%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州的新路子。


黔东南州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大坝.jpg

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大坝


  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是实现黔东南州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黔东南州正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林下经济、全域旅游、大健康等新业态不断蓬勃兴起,曾经的山坡坡、山窝窝,变成一片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果园、茶园、菜园、药园,以前贫困落后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个美丽景点和特色小镇。


  因“绿水”“青山”而灵,因“文化”“生态”而美,黔东南人用绿色拥抱自己,也用绿色不断续写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壮丽篇章。


陈震 银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图片由黔东南州发改委提供

编辑 刘诗雅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