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 养出致富蚕 剥掉贫困茧丨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驻村干部黎旭

20201114084353_41581.jpg


  我叫黎旭,是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驻村干部。


  远望中心村,满目葱笼。风乍起,千亩桑叶沙沙作响,一片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1_副本.png

黎旭入户走访(右)


  走进村寨,农舍窗明几净,布依老乡三三两两在唠嗑,问起桑蚕事,老乡们纷纷伸出大拇指:“多亏了‘大肚子’!”老乡们口中所说的“大肚子”就是我。


  关键时刻扛起来


  荔波县中心村地处荔波、独山两县交界的一个深山区,该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是远近闻名的空壳留守村,也是荔波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全村344户村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01户,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吸引劳力驻家?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心村选准了产业扶贫这条路子。


  2018年,荔波县委县政府将种桑养蚕作为“一县一业”脱贫项目来抓,但由于中心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土地流转成了启动项目的最大障碍,为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我主动联系村支两委逐组逐户上门宣传、耐心动员,成功说服6个村民小组190余户村民,共流转1100亩土地作为桑蚕种植基地,项目终于落地了,桑苗栽种了。


2_副本.jpg

鸟瞰桑蚕基地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5月份“大佳公司”却突然撤出中心村,项目戛然而止。刚刚搭起来的脱贫项目就要“胎死腹中”,刚刚建立的信心被一瓢冷水浇个透心凉,政府几次协调未果,几家企业欲接手,但附加条件苛刻,村民不接受而无法达成协议,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土里的杂草比桑苗还高。如果项目终止,好不容易才动员群众流转出来的土地怎么办?前期群众的工费如何兑现?群众刚刚树立起来的脱贫信心怎样维持?


  在这关键时刻,我毅然决然站出来,扛起了这个项目。为了让项目起死回生,我四处筹款,本就债台高筑的我硬是让项目坚持了下来,群众的土地流转费兑现了,村民工资结清了,群众又燃起了希望。


  懂行人纳闷我的执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接手项目后,由于季节晚,田间管理费用增加、桑房等基础建设投入要加大,仅2018年就会亏损40万元。


  我笑了笑回答:“产业扶贫是条好路子,决不能前功尽弃,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让桑蚕园开出桑花,结出蚕果,我们的村民就一定能脱贫!”


3_副本.jpg

群众正在采摘蚕茧


  在我的精心管护下,中心村桑蚕基地被评为全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基地解决固定工人32人,在五至十月份农忙季节解决季节性务工近200人,全部来自本村和邻村的贫困户,基地务工农民月工资3300元,季节性务工人员月收入达3600元,全年为群众创收200万元,而这些都是来自本村和邻村的贫困户,事实证明,产业扶贫这条路子走对了。


  危难时刻站出来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丝绸市场遭遇寒冬,丝绸消费疲软,蚕茧价格走低,全国蚕茧价格同期下浮近70%,对刚刚恢复元气走上正轨的中心村桑蚕产业当头一击。


  中心村桑蚕基地再一次濒临解散,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关。如何走出蚕茧的寒冬?如何将基地资产投入增效?如何另辟蹊径突出重围?我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我上网查询,电话咨询桑蚕专家,组织大伙集思广益积极破冰,主动找出路想办法。


  5月中旬,我长途跋涉到四川、广西等地实地学习取经,并与四川德仁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传统的蚕茧养殖转型为白僵蚕养殖,破解难题,走出瓶颈。


4_副本.jpg

邻村桑蚕户到基地取经学习


  目前,中心基地白僵蚕养殖已结束实验阶段并步入生产正轨,成功拓宽生产经营方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如今的“兴心桑蚕养殖有限公司”已是荔波县蚕房设备最全、桑园规模最大、技术服务最强的桑蚕养殖企业,是全县桑蚕基地示范点和全省现场会观摩点,养殖白僵蚕已成为荔波县新的扶贫产业,中心村桑蚕基地也被黔南医专选为白僵蚕药材实验田基地。


  三年前,我用行动坚定了中心村桑蚕产业扶贫的信心;三年后,我用信心拓宽了桑蚕产业的销售渠道,带领村民迎来了桑蚕养殖的春天。由于农业产业的低回报率,我三年来资金投入依然无法收回成本,对此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都无法理解,我总是平静地说:“我来中心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群众服务,只要村民能脱贫致富,我的坚持就是值得的!”


桑园一隅.jpg

桑园一隅


  “我以前在东莞打工,两三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娃娃都和我不亲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也能及时发放,老婆孩子热被窝,干啥都带劲!”中心村村民莫炳杰高兴地说。


  如今的中心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桑园里年青妇女们谈笑风生,男人们忙碌穿梭于蚕房之间,老人们有条不紊地采摘着蚕茧,桑树下时不时传来阵阵娃娃们捉迷藏的嬉闹声,他们用勤劳与信任绘制出一幅恬静的桃源图。



整理

通讯员 蔡雪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编辑 向莹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