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综述|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曾经“苦甲天下”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如今过上了林茂粮丰的好日子。


赫章县海雀村全景图 李栋 摄


  “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海雀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这些年我们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上半年,人均纯收入达1.62万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


  从“温饱不足”到“富足有余”,海雀村是贵州人民战贫斗困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凝聚起山乡巨变的磅礴力量,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换了新颜,遥不可及的千年梦想已变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榕江县古州镇高文村擦拭百香果装筐。刘进银 摄


  产业兴、就业稳 群众腰包鼓起来


  初冬,榕江县古州镇高文村百香果基地迎来大丰收。绿油油的藤蔓下,隐藏着一个个金黄色的百香果,飘香四溢。


  村民黎水发穿梭在支架间,将成熟的百香果采摘后放进篮子里。“今年受疫情影响不想出去打工,恰逢村里种植百香果,就到基地务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有产业稳就业。“这两天基地里都有20余名工人在采摘百香果,平均每天能采收1000多斤。”高文村党支部书记黎应松感叹,种植百香果这条路是走对了,以前村里的产业多年来以小香葱为主,今年3月份开始种植百香果,10月份进入采摘期,如今已卖出20000斤左右的百香果,果子还在陆陆续续的成熟,还要继续采摘,不愁销路。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威宁自治县,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是全省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脱贫难,但难不倒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威宁自治县经济开发区荣轩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搬迁群众李安乐正在忙活。“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至4000元,还能照顾上小学的女儿。日子变好了,家庭更幸福。”


  田间地头话脱贫,园区车间有增收。“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等举措,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53元到2019年突破10000元。


  补短板、强弱项 幸福指数高起来


   黔东南州镇远县涌溪乡中屯村匏瓜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㵲阳河畔。由于交通闭塞,村里的32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后来,匏瓜寨搭上了农村“组组通”公路的顺风车,全长6.8公里的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


  “以前去赶集,先要划船走水路数公里,再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一趟县城得花两三个小时。现在通组路建成了,只要40分钟就能到达,可方便了。”村民龙秀华说,现在她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了间农家乐,生意很红火。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全省7.87万公里“组组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绿水青山间,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大大缩短了农村脱贫致富的“里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上。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着力补齐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短板,全力加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问题。


  贵州进一步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大山中的百姓也能远程问诊;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成果,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放心房”;从2011到2019年,贵州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131万人次;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全面建成。


  忆往昔看今朝。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让群众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美好梦想。


  谈现实、话梦想 民生画卷美起来


  “谁能想到,以前那个庄稼都难成活的山沟沟里,竟然有一天能脱贫。”11月23日,当听到沿河脱贫摘帽的消息后,沿河自治县板场镇大坨坝村村民安成仍感觉“像做梦一样”。


  沿河是武陵山区腹地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县,境内数千座山头连绵起伏。居住于高山与深谷间的土家人,世世代代叹息着贫困的命运与生活的无奈。


  举目皆山,那就念“山字经”。大坨坝村抓住机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于今年5月份建成1500头规模的生猪代养场,在山里兜兜转转大半辈子的安成,摇身一变成了饲养员,月薪3500元。“现在的收入不仅来源于生猪代养,我家的3亩多地流转给了村集体经济,种植了茶叶、花椒等,有土地流转租金,还将参与分红。”


  安成不是个例。如今黔贵大地正焕发勃勃生机,绽放新颜。


  牂牁江畔,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镇栽种的17000多亩精品水果连片成林,甜到百姓心中;


  梵净山下,江口县五保户肖金根住进了医养结合养老院,一分钱不花,就能享受24小时医疗照护;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里,搬迁群众杨明巾的新房拔地而起,山沟沟里苦了半辈子,终于挪穷窝、拔穷根;


  关岭自治县城郊,曾是贫困户的胡光华、刘花两口子培训上岗后,成为家政公司双职工,月薪过万元;


  ......


  这是一幅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民生画卷。苦瘠不再,新程已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覃淋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