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乡村旅游:贵州脱贫攻坚一支中坚力量

1.jpg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jpg

赤水市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文化旅游扶贫累计助推超过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带动近100万人就业,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拉动消费需求、促进高质量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建设美丽乡村整村脱贫的“花茂路径”、互联网旅游扶贫的“好花红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等典型。


  安居:更美丽的乡村


  安顺市平坝区小河湾村,依山傍水,是许多游客口中的“梦里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美味的农家菜肴,进果园采摘、购土味农货……一年四季,去玩的人络绎不绝。

  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个样。“那时候,房屋破旧,连条像样的通村路都没有。”老支书陈肇明说,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改变从2014年开始。随着贵安大道建成,以前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小河湾村展露出来,又借“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力乡村旅游,谋农旅一体发展新路。


3.jpg

安顺平坝小湾河


  2019年,小河湾村人均收入达1.1万元,其中,小河湾景区内人均收入达1.8万元,实现全面脱贫。

  近年来,贵州统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重点支持武陵山、滇黔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1个贫困县完善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2015年以来,全省共投入26.75亿元,加上政府财政奖补2.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5075座。同时,整合发改、交通、住建、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资金和国家支持资金11亿元,不断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

  兴业:享发展的红利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范本,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现在名声很响。而以前,这里叫做“荒茅田”,出名的穷。从“荒茅”到“花茂”,是该村从乡村旅游起步,逐步实现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蜕变。

  2019年,花茂村的巨变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成为旅游促进发展、带动减贫的典型。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旅游扶贫9项工程和“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优先对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重点打造1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10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扶持10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发展,让更多贫困人口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


4.jpg

遵义播州花茂村的陶土文化


  “游客走进乡村,分享乡村生活,由此展开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就地消费,能有力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并产生新的劳动生产方式。”贵州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张晓松认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城乡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致富:可持续的未来

  游贵州,江千户苗寨已成不可错过的“打卡地”。

  西江千户苗寨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而在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文化富饶、经济贫困”之地。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成功举办,借此契机,西江千户苗寨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中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主体数量小、规模弱的“瓶颈”,大力活化市场、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让所有村民都有机会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同时,秉持创新、发展、共享的理念,不断拓展旅游开发脱贫新路。现在,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代表的雷山县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已驶入乡村旅游发展快车道。


5.jpg

西江千户苗寨


  业内人士认为,西江千户苗寨经过12年的摸索、实践、调适,在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利益分配、助农增收、文化传承与保护、景区经营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可供各地学习、借鉴。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9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已累计向当地群众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20.97亿元,户均15.13万元。


6.jpg

万峰林上纳灰村


  以带动脱贫为目的,贵州探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及乡村旅游扶贫始于1984年。当年,贵州以雷山郎德苗寨等8个村寨为试点,成为全国率先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30多年后,包括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兴义市上纳灰村、铜仁市江口县云舍、黎平县肇兴侗寨、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已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曹雯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赵相康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