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打赢两场战役群英谱】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玉屏自治县德龙新区党总支:健全基层组织体系 巧解群众就业难题

1.jpg


  在安正武的记忆里,“离开大山”的话题打小就被父辈们挂在嘴边,但直到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还生活在山上。


  安正武曾经居住的贵州铜仁市德江县竹园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吃饭靠天。山里的收成“糊”不住一家人的日子。于是,他下山打工,去过县城、到过广东。


2.jpg

德龙新区一角


  三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30多岁的安正武把家搬到了距德江县250公里外的玉屏自治县大龙街道德龙新区。在德龙新区党总支的帮助下,“见过世面”的安正武引进了浙江一家锡箔纸工艺厂,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80余个就业岗位。


  德龙新区是铜仁市一个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启动搬迁,安置了德江县2881户13464名搬迁群众。


3.jpg

德龙新区党总支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亲子游戏


  五百里的“大迁徙”,如何克服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让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成为摆在德龙新区党总支面前的首要问题。


  自2017年初第一批搬迁群众入住以来,德龙新区积极探索后续扶持长效机制,从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着手,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德龙新区党总支和4个党支部,同步组建了3个社区自治组织、20个群团组织、5个经济组织,在党组织统领下强化社区服务管理。


  德龙新区党总支还与搬迁群众迁出地的19个乡镇建立了跨区县沟通协调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等方式,抓好搬迁群众的帮扶、管理和相关政策衔接保障。


4.jpg

安正武(右)在扶贫车间里指导搬迁群众分拣锡箔纸


  “易地扶贫搬迁,三分在建设、七分靠后续,后续关键在就业。”德龙新区党总支书记邓孔建说,他们在摸清搬迁群众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实行就业创业分类指导。


  安正武的扶贫车间只是搬迁后续扶持的一个案例,为帮助更多的群众就业,德龙新区党总支还引进了打火机组装、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留守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就业路上不落一人。依托大龙经济开发区企业多的优势,德龙新区党总支建立了岗位数据库和就业数据库,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推荐搬迁群众到相应企业工作。


5.jpg

  搬迁群众在德龙服务中心大厅看电影


  对于习惯了干农活,不适应在企业车间上班的群众,德龙新区党总支整合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利用安置点附近闲置的土地,采取“龙头企业+社区致富带头人+搬迁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种植、肉牛养殖、牧草种植,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通过德龙新区党总支的不懈努力,德龙新区搬迁人口中的5713名劳动力,实现省外务工2702人、省内务工2390人、自主创业288人,就业率达94.2%,实现户均就业1.8人以上。


  德龙新区党总支还在安置点中心地段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开设就业、就医、就学、低保、医保、社保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优质高效服务。


  2019年4月,德龙新区被省委、省政府推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观摩点。在贵州省2020年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德龙新区党总支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荣誉既是对群众交出的答卷,也是新的起点。”邓孔建表示,他们将立足搬迁群众实际,服务群众的初心不改、信念不变,继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葛永智

编辑 杨羽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