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脉颂中华】童眼看非遗丨是泥哨,总会唱出“歌”

  • 作者:杨仪 陈海东 王琳 李芳芳 刘义鹏 李芳芳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0-07-15 12:14:22

  在黄平县城以北,有座颇具历史感的三合院,静卧半山、绿树环绕,与久负盛名的飞云崖遥遥相望。这座不起眼的三合院,便是黄平苗族泥哨制作技艺的传习基地,无数”鲜活”的泥哨在这诞生……  

  “老师,为什么我捏的泥哨总是吹不响?”  

  “是泥哨总会响的,如果不响,得找找原因,来,给我看看……”  

陈应魁带着江光明一起将刚制作好的泥哨放置室外阴干.jpg

陈应魁带着江光明一起将刚制作好的泥哨放置室外阴干


  循声而望,一老一少,正朝三合院走去。  

  今年55岁的陈应魁,是贵州省级非遗泥哨制作技艺传承人。近年来他最忧心的事,莫过于泥哨传承人之事。毕竟,”人”是非遗的核心,”物”只是非遗外化的载体。  

陈应魁正在捏制泥哨.jpg

陈应魁正在捏制泥哨


  这份沉甸甸的心事,12岁的江光明并不知晓,学习泥哨于他而言,更多是为了释放压力。  

  “谁说小孩子没压力啦,我们从小学开始作业可多了。”伏在楼道护栏上,江光明笑得灿烂。自打三年级时短暂接触过泥哨制作后,他便与泥哨”失了联系”,直至今年升至初一,学校有了专门的泥哨制作兴趣班,他才又重拾这份乐趣。  

陈应魁正在指导江光明.jpg

陈应魁正在指导江光明


  待在传习基地的一天,是他作为小小学徒身份的一天。”我会捏生肖鼠和猪。”凭靠从前”经验”,起初,江光明并不觉得这是充满挑战的一天。  

  芒种后,黄平县内积雨骤冷,偶有放晴几日,空气中却涌动着闷热粘腻的气息。窗外,鸟儿啁啾,蝉鸣树深;窗内,风扇呼啦作响,工作台前,陈应魁正忙着赶制一批泥哨,偶尔抬头瞧瞧对面的捏哨少年。  

江光明正一脸认真地学习捏制泥哨.jpg

江光明正一脸认真地学习捏制泥哨


  “捏之前心里要有谱,定型要快,动作慢了错过时机,泥巴便会干了,泥哨也就做不成了。”接过少年捏的”四不像”泥哨猪,陈应魁没有一声责备,而是耐心地讲解着--猪身应该圆润一些,尾巴可以去掉、后期用色勾勒,哨孔要注意出入口位置……一边指出问题所在,一边随手调整,手指翻飞间,生肖猪初具雏形。  

泥哨塑形过程.jpg

泥哨塑形过程


  “来,你再试试。”话毕,泥哨猪回到少年手中。须臾摆弄间,江光明终是叹了口气:”感觉我好失败啊,捏得丑、还老吹不响”。  

  闻言,陈应魁微微一笑说道:没事,慢慢学嘛,泥哨不是一天就能做好。每个泥哨的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泥哨讲究造型夸张、似像非像、粗中有细……泥哨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只要你真心喜欢和付出,不管是生存物质上还是生活精神中,泥哨都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泥哨上色.jpg

泥哨上色


  听着老师断断续续、时浅时深的讲述,江光明似懂非懂,他年纪尚小,不太懂得手艺人与泥哨之间的”互生”关系。究竟是手艺人造就了泥哨,还是泥哨成就了手艺人?这注定是一个环环相扣却终不得解的世间难题。  

  “泥哨上色、打孔,都很有讲究,容不得一丝偏差。”画笔起落间,陈应魁手上通体乌黑的泥哨变得鲜活起来。江光明诧然:这可一点儿也不简单,比以前学的难多了!  

黄平泥哨半成品(未涂清油).jpg

黄平泥哨半成品(未涂清油)


  一块黄泥,一捏一揉一旋眼,抹光风干再锻烧,细细勾勒与描绘,手艺人的情思与才华被悉数揉进黄泥,最终方能成就泥哨响亮的生命。在这过程中,考验的不只是耐心与能力,更多的还有那份日久弥坚的热情与专注。  

  制作黄平泥哨三十余载,陈应魁的生活里有许多来来往往的过客,他们慕名而来拜师学技,却多为中途退场。目前成气候的,也就三人。尽管如此,陈应魁仍是来者不拒。”其实我能看出对方学不长,但还是愿意多教一些,让他们对黄平泥哨多一点了解,从而让更多人知道黄平泥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平泥哨·生肖猪(成品).jpg

黄平泥哨·生肖猪(成品)


  半晌间,思绪虽游离万千,但泥哨工序却也悉数完成。一只只憨态可掬、色彩鲜明的泥哨宣告”诞生”。  

  “要不要再吹试试?”陈应魁看向小小徒弟江光明,眼底有慈爱也有期待。  

  历经多次失败,江光明已然有些挫败,但他仍拿起泥哨,迟疑片刻后猛地一吹,这一次,出乎意料。一阵高亢的哨音骤然响起,微微震颤着少年的心……  

  延伸阅读:  

  黄平泥哨是流行在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民间玩具,当地又称泥叫叫,其产自且兰古国--旧州。由苗族艺人吴国清开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黄平泥哨以当地黄泥做原料,通过纯手工艺搓捏成型、木屑锻烧、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简练粗矿、色彩鲜艳,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每个泥哨尾端均留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能吹出古朴响亮的”歌声”。  

  泥哨由最初相对单一的十二生肖,发展到如今的四百多种动物。受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繁复精美的民族盛装影响,泥哨多以黑色为底衬,红、黄、蓝、白、绿等纯色作陪衬,醒目又不失厚重,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5年,黄平泥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00715115520.jpg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策划/杨仪 陈海东

  文/图 王琳

  视频/剪辑 李芳芳 刘义鹏

  海报/李芳芳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