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三都县:坚持“五个突出” 做到“五个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发展庭院经济,让村寨靓起来.jpg

发展庭院经济,让村寨靓起来


  去年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大抓基层为导向,重抓基层基础,突出改革创新和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突出党建引领,着力搭建领导责任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从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统筹调度、任务的推进落实进行全面梳理。一是构建“双组长”领导。研究制定《三都水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分别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委常委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基层治理工作的统筹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组织部,负责日常工作调度,同时下设各块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各个治理体系的工作落实。二是开展“常态化”调度。明确农村基层治理各块工作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一月一调度”形式对各块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形成工作推进情况通报,将通报结果纳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同时,通过召开全县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调度会、推进会等方式,认真梳理总结阶段性工作,并对下步工作再安排、再部署,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推进“系统化”落实。按照省、州工作任务要求和“以点带面”“成体系建设”工作安排,结合任务相近、行业相通、资源互补的特点,将所有涉及到的工作任务梳理汇总,形成5个工作版块,由各个工作专班整体统筹、具体负责,成建制、成系统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实现全县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整体推进、系统提升。


  突出改革创新,着力理顺管理架构体系。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减政扩权减负等方式,逐步理顺管理服务体系,打通中间“梗阻”,全面提升基层管理能力。一是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制定县镇两级权责清单目录,完善了权力运行流程图,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推进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调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所属事业单位,设有6个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分局,作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派出机构。二是规范农村治理结构。到各镇(街道)对全县优化调整行政村(居)设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优化村(社区)设置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全县行政村(居)优化调整;研究出台《三都水族自治县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指导意见》,指导全县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全县有19个村荣获省级命名村规民约示范村。三是推进简政扩权减负。研究制定《农村基层治理—小微权力清单》,建立县直部门、各镇(街道)权责清单目录,制定县直部门、各镇(街道)行政权力行使流程图,对外进行公开发布,对基层简政扩权、优化治理、监督管理。


开展集中培训,提升村级干部服务群众能力素质.jpg

开展集中培训,提升村级干部服务群众能力素质


  突出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三都始终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作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治理和服务双提升。一是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将行政村划分为一至四类村,分别配备村干部职数5至11名,通过行政村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破解部分村级服务半径过大、脱贫攻坚力量不足的问题;制定印发《三都水族自治县鼓励支持有关人员到村任职、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实施方案(试行)》,通过集中面试的方式选派39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将全县合理划分21个大网格、86个中网格、2249个小网格,选派2745名干部担任网格员,强化“三级网格”管理,提升乡村运行、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干部服务本领。围绕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申报等内容,2019年以来,举办各类村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11期1850人次,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开展集中轮训4次1046人,组织全县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共217人到罗甸县麻怀村学习先进典型,提升全县村级干部服务脱贫攻坚能力素质。今年疫情以来,开设“水乡微课堂”以来,推出视频讲课9期,县级举办“村社合一”业务培训1期,提升全县村级干部服务群众能力素质。三是完善基层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基层服务功能和能力,科学设置21个社区(片区)服务中心,为镇(街道)所属副科级事业单位,保留片区派出所、学校、医院等机构,并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成32所山村幼儿园,实现学前儿童就近入学;同时,建立8个镇级综合服务大厅、91个村级便民服务站,10个移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提供为民便民服务。


  突出群众自治,着力优化农村治理方式。三都通过强化村级德治、法治、自治能力,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一是推行“六看工作法”提升乡村整治。注重发挥党员、村组干部、致富能人、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群体家庭示范作用,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作用,对所包保的村寨、组户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环境整治“六看法”(一看地面、二看墙、三看家具、四看床、五看厕所和厨房、六看院落脏不脏),通过干部引导,借助“小手拉大手”“巾帼英雄”等载体,发动青少年、农村妇女等积极参与,强力治理农村家庭“视觉贫困”,打好户内环境整治“歼灭战”。二是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提升法治水平。三都在每个村设有一名专业法律顾问,参与法律援助和重大矛盾纠纷调处;立足“法律服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的职责定位,全面建立覆盖县、镇、村的三级基层法律服务微信群,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实现法律服务与群众“零距离”;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创建了都江怎雷村簸箕法治文化、普安高硐村灯笼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推行“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强化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发动民间组织、乡贤寨老等力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相互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更加融合,村级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四是推行“美化行动”提升乡村文明。出台《规范操办酒席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制定优化村规民约,刹住滥办酒席,破除不良陋习,将勤劳致富理念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引导群众贴对联、立家风家训,提升乡村品味;用竹篱笆对村寨院落、闲置空地等进行规范围栏发展“庭院经济”,运用农产品、植物杆、废弃农具等,植入至理名言、励志谚语,点缀人居环境,创建独具特色、底蕴厚重的人居环境。


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家门口就业.JPG

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家门口就业


  突出产业兴旺,着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三都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两大脱贫主渠道,增强党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一是推行“村社合一”改革。制定印发《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行“村社合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方案(试行)》《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部门联镇帮村推进“村社合一”建强村级经济组织工作方案》《三都水族自治县县直部门助推“村社合一”改革“1+N”扶持措施》等系列文件,建立三级书记直接抓的领导责任制度,明确每村由1名县级领导负责包保、一抓到底;强化县直单位联镇帮村,从县直部门抽调82名业务骨干组建7个工作专班联镇帮村推进“村社合一”;强化县直部门政策支持,县直21个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制定“1+N”支持“村社合一”改革的实施细则,并整合国家投入资金的设施和项目,将涉农项目优先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实施增加收益。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三都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二是创新“庭院经济”模式。精准实施“一户一策”,逐家逐户做好种植方案,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庭院经济。通过合作社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农业产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老产业焕发生机、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庭院经济生机蓬勃、城郊经济各个突破,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七小”庭院经济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脱贫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作为典型推广。三是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县级成立国有人力资源总公司、在村级组建91个劳务社、在务工输入地建立“N个”劳务工作站,构建了“1+91+N”“蛛网式”劳务组织,同时大力挖掘培育“带头能人”,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有组织劳务输出。三都县“1+91+N”“蛛网式”劳务组织推动劳务输出创新做法获得2019年度州对县目标考核创新项目评比“一等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三都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5.43万人,在有效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力支撑了脱贫成效巩固。


  来源 三都县委组织部 潘鸿专 徐健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