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打赢两场战役群英谱】杨天啸:“90后书记”的闯劲与担当

  7月2日,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第二天,杨天啸到大方县委汇报完工作后,匆匆赶回村里走访群众。一天前,他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1991年出生的杨天啸,现任大方县凤山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武装部长,银川联村党委书记、银川村党总支书记。不到30岁的他,是脱贫攻坚一线重任在肩的“排头兵”。

  杨天啸(中)走访贫困户李昌华,劝他坚定发展信心。(谭勇 摄)

  2017年,银川村还是深度贫困村。2018年4月,杨天啸到该村任党支部书记。如今该村人均纯收入11735元,村集体经济达31万元。

  一个个时间节点和数据,写满了这个“90后书记”带领群众鏖战贫困的事迹。

  眼下,村民游佳军准备修建第三层平房,他在凤山乡街上的羊肉粉馆生意不错。然而三年前,外出打工多年后带着4个孩子返乡的他,只有一间木屋、两张旧床。

  “为了帮助我孩子解决‘黑户口’问题,天啸开车带我跑妇幼保健院、派出所,跑了好几天;为了帮我找出路,天啸担保协调无息贷款50000元创业……”聊起杨天啸,游佳军有说不完的话。

  杨天啸(左)和农技人员讨论羊肚菌栽培。(谭勇 摄)

  在银川村,杨天啸有三个“头衔”——“杨乡长”“杨部长”“杨书记”,但老百姓都喜欢叫他“天啸”。这个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被群众看成亲人。

  “天啸每次来走访,都要和我摆好久,鼓励我家要有发展信心,我们都成好朋友了。”村民李昌华11岁时脚受伤,30多年来一直做不了重活,对生活有种“无所谓”的态度。如今在杨天啸开导下,他既担任保洁员,又和妻子在猕猴桃基地务工,年收入上万元。

  在村民心里,杨天啸是贴心人。背着沉甸甸的使命,他带领银川村干部群众义无反顾冲锋。

  一栋栋崭新居民楼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路通到群众家门口,一盏盏路灯照亮山村夜色,一片片产业风生水起……今日的银川村已大踏步走上小康路。然而三年前,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只有一条路。

  “当时是缺路、缺水、更缺钱。”杨天啸回忆说,他上任之初就在群众大会上承诺:要把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

  话说出去了,可人们对这个年轻干部持怀疑态度。“当时杨书记给大家的印象是太年轻了,都在怀疑他是否能吃村里工作的苦,能留得住多久。”村里55岁的党总支副书记高应俊说,可如今三年过去了,干部群众对杨天啸就一个字:服。

  敢想敢干,有闯劲,是这个年轻书记身上最显著的特征。

  杨天啸(左三)查看猕猴桃长势。(谭勇 摄)

  一上任,杨天啸立即大刀阔斧“改革”,调整不胜任工作的村干部3人,从“产业链”上选拔3名致富能人担任村干部,发展4名预备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成立3个产业党支部,划分党员责任田30块,让全村党员活动在脱贫攻坚一线、学习在生产管理一线。

  夯实了基础,他带领村“两委”一心谋发展,组织群众成立劳务队,两年时间承接通村通组路建设、“三改”工程等共计500余万元的项目,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创造集体经济24万元。到2019年,家家户户走上了硬化路、用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群众腰包也鼓了。

  曾经的银川村没有“银子”,还是“空壳村”。三年来,杨天啸带领大家一面“跑要”财政扶贫资金,一面招商引资,种植猕猴桃2200亩、辣椒1500亩、冬荪10万平方米,养殖跑山鸡1万羽,实现166户建档立卡户产业全覆盖。

  基层设施建好了,产业有了起色,杨天啸又和大家商量,组织村里经商能人成立了商会,设立积分超市和农村电商店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去年线上销售额40万元。

  银川村变样了,可杨天啸看起来老了几岁,闪烁着青春的面庞稍显黝黑。“去年2月25日,我记得很清楚,他媳妇快生了,他还在猕猴桃地里。”在银川村合作社理事、民生监督员高荣达眼里,杨书记有知识有胆气,工作拼命。

  “银川村的今天,是上级关怀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个人微不足道。”在这位“90后书记”自己看来,基层磨砺加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民情怀,而他成长的路还很长。

  通过“党支部带强、合作社带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的“两带三治”模式,杨天啸正带领银川村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算集体资产2951.12万元,平均折股量化到2107名合作社成员,让农民变股东;以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机耕道等基础设施转换为资本330万元入股猕猴桃项目,让资源变资产;组织群众入股760万元发展“五营盘屯兵遗址旅游项目”,让资金变股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