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桥往高处走 人往大房搬|千古雄关七星关一桥两岸变迁见闻

  五座桥梁并立在七星关,从残存的民国桥墩至今70多年来,桥一座比一座高而且大。同样,桥畔人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桥头边的房子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贵。


  千年雄关风云,百年桥梁历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巨变的时代缩影。


  七星雄关遗迹尚存


  说起七星关,很多人会想起它是贵州省毕节市的一个区。但是,有不少人并不知道七星关区因七星关而得名,也不知道七星关究竟在哪里。


  七星关遗址于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和赫章平山镇交界处,这是贵州少有的千年雄关之一,和娄山关、胜境关并称为“贵州三大名关”。1936年2月28日,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不幸牺牲于此地。


  七星关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北面有七座绵延起伏的山峰宛如北斗星;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曾在这里驻扎大军并祭拜七星。


  据说,明朝大文豪杨慎曾撰写碑记称,“(七星关)乃孔明祃牙之地,卫名毕节。”明人张鲲写下 “天造雄关临北斗,地连洱海想南征”的诗句。


  《毕节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九年建七星关。乾隆年间有武侯祠、文昌阁、杨泗洞、关帝庙、锁水亭、七星城等建筑,以及“应星桥牌”“董公德政碑”“七星碑记”等摩岩石刻。而且,景色壮美瑰丽,有“七星映斗”“三山拱瑞”“翠屏旭日”“斧柄仙踪”“石柱当阳”“印浮江面”“鱼跃龙门”“狮象挽水”八景之称。


  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峡谷幽深险峻,谷底的六冲河由东南向西北而去,成为七星关区和赫章县的天然分界线。


  五桥并存逐步升级换代


  七星桥下有一块碑刻称,“民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三个时期建造的桥梁均在,铁索桥墩、石拱桥、钢混大桥并存,堪称贵州桥梁博物馆。”其实,此后又新建两座大桥,总共有五座桥梁矗立于此。


  铁索桥、石拱桥在峡谷下方的六冲河边,而另外三座现代大桥则横跨峡谷上方。


  铁索桥已无全貌,但两岸用巨大的方石堆砌的桥墩依然完好。南岸的石缝里,一棵樱桃树缀满红玛瑙似的果实。83岁的老人王怀义就住在河边,他回忆说,1945年民国修建的铁索桥上铺设了八块钢板。桥墩用的巨石就地取材,是用炸药从悬崖边炸下来的。


  1964年,在五十米左右开外的上游兴建单孔的石拱桥“七星关桥”。石拱桥至今完好,依然可以通车。北边桥头有落款“贵州省交通厅公路局工程处桥工队”的石刻,石刻记载表明大桥于1966年5月1日竣工。


  一座碉堡矗立在北岸桥头十米开外,据说是为了防止台湾反攻大陆搞破坏修建的。碉堡被风雨侵蚀得比较厉害,顶部塌落的砖块木头从里面把门抵死了,无法开门查看内部情形。


  这两座桥都是紧贴着河谷,汽车需要慢慢爬下南坡穿过峡谷再爬上北坡。


  1996年,326国道由此经过,全长193.52米的七星关大桥通车。这是一座三孔钢混结构的桥。和前两座桥不同,它直接横跨峡谷上方,汽车一瞬间就穿越千年天堑。


  2013年,毕威高速公路通车,峡谷上方又多了一座飞架南北的七星河特大桥。


  六冲河下游田坝镇潘家岩脚正在修建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大坝,蓄水后水位将到达七星关大桥下方7米处。七星关旅游景区正在建设,其中包括开发水上旅游,届时桥洞高度不够,会影响游船通过。


  2017年,新的七星关大桥建成通车,没有弧形桥洞,几乎是平的,不会对航运形成障碍。而旧的大桥即将爆破拆除,桥两头已设置障碍不允许汽车通行。如今,除了有行人偶尔经过外,还有孩子们在上面尽情奔跑玩耍。


1.jpg


  “渴望工程”渐成往事


  旧七星关大桥的北岸桥头,一座三棱形的碑竖立在边坡上,一边写着“渴望工程”,一边写着“解困工程”,另一边写着“毕节经济文化长廊”。


  渴望,解困,这座碑见证了当年的苦难。过去,尽管六冲河就从峡谷里哗啦啦由西南向东北而去,可是村民却望水兴叹。为了解决饮用水,村民只能肩挑背驮,从山坡走下峡谷,又从峡谷爬上山坡。桥两侧的村民说,现在都通了自来水。唯一不满意的就是,3元每吨的水价偏高。


  这座碑也是消除贫困的见证。


  1992年9月,长期缺电的杨家湾镇12个村25000多人告别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为此,全镇200多名干部和2万多名群众共集资35万多元,从对岸的赫章县平山乡架通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


  1998年,平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5元。这一年,乡党委乡政府将提留统筹费比例从5%下调为1.47%,人均负担从29.75元降低到8.74元。今天看来,一个家庭减负百元左右不过是区区小事,但在当时却成为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件大事。


  如今,七星村副主任雷衍鑫介绍,全村共803户3176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00多元。尚未脱贫的有14户34人,贫困发生率约百分之一。


  沿着峡谷的两岸,漫山遍野鲜红的樱桃取代过去低廉的玉米,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一株樱桃利润百元左右,一亩纯收入在七八千元至一万元之间。江南村70多岁的常老伯头发已花白,子女都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他和老伴种了十多亩樱桃,日子过得挺知足。


2.jpg


  桥畔房子越来越大


  两座钢混结构的七星关大桥,无论新旧,桥头两侧都有居民房子,它们也发生明显的巨大变化。如果说王怀义的生活变迁体现在数量上,那么,更多居民体现在体量上。


  七星关大桥两头,旧的居民房子以三层为主,一般占地100余平方米。而新的居民房子三四层为主,占地面积普遍在200平方米左右。


  南岸一家生态河鱼山庄的店主正在打扫卫生,他说,当年修房子花了100多万元。北岸一栋四层的房子尚未完工,已经打出“整栋门面房屋出租”的牌子,房主介绍全部完工要花200万元左右。由于地处乡村,房屋租金并不高。50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叫价一万元。


  规划中的七星关景区已经吸引了有前瞻性眼光的投资者。南岸正在新修的一座房子高达7层,体量巨大。据居民介绍,这栋楼打算做酒店,瞄准将来水库蓄水后开发旅游业的机遇。


3.jpg


  老人称天上地下变化多了


  王怀义老人对七星关历史风云耳熟能详,也是七星关近百年来风雨沧桑变化的当事人。他说,当年吴三桂征水西也经过七星关,解放前国民党和土匪都在七星关打过仗或骚扰老百姓。


  截至目前,他的房子有过四次变化。解放前一家人住在更低的河岸边的草房,后来为了躲避洪水灾害往上迁移几十米,并且搬进了石头房。老房子残留的山墙还在,曾经躲在山墙背后逃过一劫。期间,石头房改造过一次,再后来搬进了现在的砖房。


  无论七星村还是对岸的江南村,像王怀义这样的一层平房已经是非常罕见。但是,他的居住史并未就此止步。由于库区迁徙的需要,他和邻居们都在等待着下一轮的新房子。


  老人对生活的变化非常满意,“天上地下变化多了,现在杨家湾好比过去的毕节市。党的关怀无微不至。”


 文图/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谢巍娥 周自立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