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走基层】熊祥富家两张彩照的幸福梦想

  一张大尺寸彩照贴在熊祥富旧砖瓦房的客厅墙上,那是他母亲的遗照,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幸福人生”。


  人生很难定义幸福。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老太太经历过什么样的艰苦岁月,至少物质生活的幸福对她来说曾经显得遥不可及。


  1987年,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家5口住9平方米的“叉叉房”,三面是土墙,一面用苞谷杆遮挡,“晴晒太阳雨成塘,风来扫地月照床”。除了基本农具外,全家只有一张床、一个木箱、一个沙锅、四个碗,全部家产不过30元钱。


  熊祥富今年61岁,20岁就入党了,家住七星关区田坝镇苏嘎村。到了村口,一位汉族妇女热心指路并且感慨“现在苗族村民生活非常好,他们打工赚了不少钱” 。


  果然,熊祥富家两层水泥洋房,外面贴着洁白的瓷砖。门口晾衣杆上挂着鸟笼子,左脚缺了一只爪子的画眉,好奇地歪着脑袋打量来访的客人。春节,家里杀了两头年猪,二楼挂着几排腊肉非常壮观。


  屋子里的人,笼子里的鸟,楼上的腊肉,都是幸福生活的注脚。


1.jpg

熊祥富三兄弟的两层洋房在路边依次并排


  熊祥富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住“叉叉房”,后面改成了砖瓦房。大概六七年前,又在砖瓦房前面新建了新房。


  熊祥富全家三代共7口人,如今,新旧两座房子总面积大约240平方米。人均面积30多平方米,是过去居住面积的15倍。两个弟弟也陆续在五六年前分别新建两层洋房,甚至连外墙贴的白色瓷砖也一模一样。


  水呢?熊祥富说,过去缺水,舍不得用,喂牛喂鸡只能用小碗舀一点。大概半个月前,家里花1500元刚通了自来水。而颇有戏剧性的是,春节时兄弟三人才合资3.6万元修建了一个大水窖。


  才花这么大的代价修水窖,又通自来水,是不是浪费钱?熊祥富觉得没关系,他说,自己从山上引的水质比自来水的水源质量好。


2.jpg

三种房子显示了苏嘎村苗族村民居住的三个阶段


  过去,苏嘎村四组22户人家有15户住在“叉叉房”里。如今,整个苗族村民组大约七八十户人家,基本都修了两层以上的洋房,只有个别人家(包括贫困户)住在一层平房或砖瓦房。有的人家房子造价高达三四十万元。


  苗族同胞在全村生活水平最好,熊祥富对这样的变化非常满意。他自豪地说,儿辈们在外面加工大理石,每天打工收入四五百元。


3.jpg

苏嘎村苗族村民基本上都搬进了两层以上的洋房


   在新房的客厅,他们夫妻俩的大幅彩色照片并列张贴在墙上。老伴的照片上,也印着四个蓝色大字——“幸福时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周自立

责任编辑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