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脉颂中华】“85后”杨成兰:侗家女孩的“侗布梦”

  “85后”侗族女孩杨成兰的人生选择,曾一度让家乡人疑惑不解。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对于大山深处的侗寨村民而言,走出大山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梦想。


  幸运的是,杨成兰确实走出去了。作为全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她通过努力读书走出了大山,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安家乐业,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不过,就在村民津津乐道地把她树立为教育子女认真读书的榜样不久,她却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并且重拾沉寂已久的侗族织布染布手艺,开启了创业之旅。


  走出大山,圆都市梦


  三月,草木蔓发。


  丰登侗寨坐落在一个山谷里,四周青山连绵,一条蜿蜒乡间公路把这里跟外面世界连接了起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穿寨而过,经过几场春雨,沉寂一冬的小溪变得丰盈起来,溪水叮咚,一切都显得勃勃生机。侗家传统木房,鳞次栉比分布在溪流两岸,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美不胜收。


  “门前晒布的那五栋木楼,就是她的侗布生产车间,你去找穿侗布的那个姑娘准没错。”得知记者要找杨成兰,路边的一位村民用手往溪流对面的那排木楼子一指:“现在全村年轻人,就她一人还穿土布衣服。”


  来到生产车间前,我们看到生产车间的露天平台上,晒着一条条蓝色的土布,蔚为壮观。


  杨成兰听到说话声出门来了,她一身蓝色土布衣服,不加任何修饰,看起来很清爽。


  “我穿的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土布衣服。”见到我们在打量她的穿着,她不自觉地用手摸了摸袖口。


  “瘦,身子单薄”——这是杨成兰给人的印象。可是,谁会想得到,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侗族姑娘,全身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放弃城市优越生活返乡创业,把家乡的土布生意做到了年销售额200万元,带动农户200户参与。


  “我不想让村民守着这么好的侗族传统文化,却依然过着穷日子。”从小吃苦的杨成兰,不想让大家继续苦下去。


  1986年,杨成兰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耕耘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展示厅里的手工土布产品


  走出大山,离开这个贫困的地方,是很多学子的梦想,也是杨成兰的梦想。杨成兰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因为家庭贫困,哥哥姐姐们先后辍学回家务农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就落在了杨成兰一人的身上。


  2004年,杨成兰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贵州民族学院(现贵州民族大学)法律专业,成为这个侗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在杨成兰就要放飞梦想时,命运再次让她体会到贫困带来的艰难——开学没多久,由于一直没有凑齐学费,她面临失学。


  进退两难之际,命运开始垂青她:该校音乐学院成立首届民族特色班,面向各大院系大学生招考少数民族特长生,考上之后,四年的学费全免。


  “学费全免”这个条件相当诱人,侗族学生杨成兰毫不犹豫就去报名了。侗寨历来是歌舞之乡,在侗寨长大,从小就能歌善舞的杨成兰,在这次招考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特长生。


展示厅里的手工土布产品


  2008年,杨成兰完成学业,大学得以顺利毕业。此后8年,杨成兰在贵阳当过公立小学教师,后来又在私人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早教工作。


  不久后,她与同样来自家乡的一个男人结婚了,丈夫也在省城贵阳工作,从事着拥有高薪的网络工作。婚后没多久,两人在省城买了房,过上了让村民羡慕的城市生活。


  生产土布,留下乡愁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杨成兰,也曾以为自己从此要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一辈子,毕竟这也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但是,2016年春天,杨成兰回到了家乡丰登侗寨。一开始,母亲还以为女儿回来休息几天之后就回贵阳上班,没想到女儿一直待在家中不走。


工人在制作染料


  母亲问询过后才知道,原来女儿计划在老家创业:生产销售侗族手工土布。


  侗族手工土布是用传统的棉、麻、丝等织成布匹,再用植物染料泡染,晒干后裁剪制成饰品、衣服等。侗族很多人从小就学习织布、染布、缝制衣服,杨成兰从小跟奶奶和外婆学习织布、染布,对这一技艺感情很深。不过,后来市面上机器织布多了,制作速度快了,侗族土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仅如此,随着工业布正快速取代土布,传统的侗族织布、染布手艺正逐步流失。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闯荡,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生产土布?你疯了吗,现在还有谁购买土布!”制作了一辈子土布的母亲,知道如今没人需要这玩意了。“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就是为了让你回到这穷乡僻壤?”


顾客在杨成兰展示厅里选购手工土布产品


  眼看自己劝不动女儿,母亲又把亲戚朋友叫来,轮番给杨成兰上“思想课”:赶紧回贵阳上班!


  面对亲友的轮番劝说,杨成兰不改初衷,而是耐心解释说,“我想把传统的侗族织布手艺保护下来,让更多人喜欢侗族土布,进而喜欢侗族文化。”


  “在城市工作的八年中,我越来越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对于杨成兰来说,决定返乡创业生产侗族土布,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小时候,父母做出来的新衣服,我很喜欢,那种土布穿在身上,有温度、有温情,有植物的香味。我穿这种衣服长大,它们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见女儿决心已下,母亲便不再说什么,从反对变成支持。


杨成兰(左)和工人在将产品打包快递出去


  然而,创业并非易事。


  “我首先要修建一个生产作坊。”杨成兰决定在亲戚提供的一个废弃猪圈旧址上搭建一个棚子,作为生产作坊。


  “别看她身子瘦瘦的,她可是女汉子。”修建棚子过程中,杨成兰没有请人帮忙,而是独自一人到自家山林里伐木,又自己扛着沉重的木材下山,再用锯子进行加工,然后把这些木料搭建起来,并用铁丝捆紧……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棚子搭建起来了,一个简单的生产作坊终于完成。


  接下来,就是为生产作坊添加设备:挨家挨户去寻找搜集织布机。


杨成兰和丈夫在讨论销售市场


  杨成兰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但近年来无人织布了,很多村民把织布机当柴烧掉了。而少数保留有织布机的老人家,把织布机当成古董保留,不愿意卖给杨成兰。


  除了自家还保留有一台织布机外,她走遍了全村,一台织布机都没买到。后来,在隔壁村买到了一台,“数量还是不够,至少要有三台才行。”


  她又前往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等地侗寨寻找,依然一无所获。


杨成兰在整理产品


  在一次闲聊中,她听说黔南州荔波县一个寨子里还有织布机,她又只身前往。在一个偏僻的小寨子里,她花400块钱买下了这台差点被当柴烧掉的织布机。


  为了运回这台织布机,历尽辛苦,从黔南州荔波县、经过三都县,最后到黔东南州从江县,几次换车,三轮车、班车、小货车。“在荔波,三轮车司机帮我把织布机从小寨子运到县城的车站,最后他被我传承民族工艺的情怀所感动,一分钱的车费也不收。”


  无论怎样的艰难,都动摇不了杨成兰的决心。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工作,土布生产作坊终于正式开工。


杨成兰在整理产品


  产品做大,漂洋过海


  因为杨成兰这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坚持,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丰登侗寨,又恢复了织布、染布、晒布的场景。


  杨成兰告诉记者,她的土布用蓝靛、柿子、红花、枫叶、杨梅树叶等一二十种植物染料染制,因其独特的手艺和染制方法,逐步赢得市场青睐,订单增多。


杨成兰在加工产品


  “土布的价格,每米最高400元,最低20元。”杨成兰一脸自豪地说,“除了销往省内,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看到杨成兰一个人忙不过来,在贵阳网络公司上班、拿着高薪的丈夫吴方俊也辞职回来帮忙。


  随着订单的增加,为了满足织染需求,同时为了多元化发展,去年,杨成兰和丈夫投资400多万元,把小作坊升级为“倚山人”基地——修建了占地面积超过4亩,集织布、染布、晒布、展示、旅游体验、教学实践、旅游住宿于一体的基地。


杨成兰在加工产品


  如今,她的侗布生产基地有10名专职工人。“我创业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家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而过上好日子。”杨成兰将织布的丝线发给村里的妇女、老人,让大家一起织布。她还组织村里的姊妹来到工作室学习织染技艺,学成后在家织布,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28岁的杨秋云曾到浙江等地打工多年。如今,她跟着杨成兰学习织布、染布、种植染料等,每月工资约4000元。“在家门口上班,工资还不低,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


杨成兰在织布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织布、染布、晒布,生活很惬意。”杨秋云说,如今她还成了染布方面的“专家”,教村民用柿子、杨梅树叶等制成的新染料染布。“在家门口工作,我感触最深的是,乡村需要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带领大家发展产业。”


杨成兰在织布


  杨成兰不仅传承了侗布织染技术,还加大了创新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制作具有现代元素的鞋、包、服装等,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带动当地 200 多名妇女一起从事织布染布,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 200 万元。此外,还带动黎平、荔波、从江等周边县份的农户织布及种植染料。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品的推广能力,以及品牌的塑造能力。”杨成兰说,现在是粉丝经济时代,下一步,除了创新产品,还将通过视频直播进行推广。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远柏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