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一线】新居,不是家乡胜似家|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邻里守望

  有一种关爱,近在咫尺,即便不相往来,也在彼此间默默传递,这就是互帮互助的邻里守望——在贵州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它拉近了邻里间的心灵距离,凝聚起人们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邻里间就该互帮互助”


  “老人,这个药一天吃三顿,每顿吃3颗,我给你把颗数写在药盒上,你记得按时吃药哈,如果记不了,你就在隔壁敲门我随时在家。”苏克均再三叮嘱着老人。


  老人名叫吴碧英,住在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安置区。已经83岁的她常年在家独居,儿子在外打工,腿脚不便,生活出行很是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和老人同住一栋的年轻人苏克均非常关心老人,经常看望照顾老人,陪老人到医院开药、到银行办理存折等,主动承担起老人生活琐事。吴碧英说:“小苏每次回老家,都会给我带来很多蔬菜和肉类,太感谢他了。”


  “我只不过是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从不同的乡镇搬迁过来,能住一起,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哪家有困难,邻里之间就要互帮互助。”苏克均总这样说。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贵州各地安置区群众互帮互助,健康文明、感恩奋进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jxhd.jpg

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安置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摄 


  “老王,我快不行了,头痛,舌头没有知觉,我想去医院……嘟嘟嘟……”突然患病的袁明刚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家住赤水市长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住户王清明有一天接到了袁明刚的电话,睡意全无,顾不上整理衣服,就往袁明刚家赶。


  打电话的是独居老人袁明刚,当王清明赶到时,袁明刚已经口齿不清,脸色苍白。王清明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康桥社区主任袁付梅的电话。


  几分钟后,周围邻里帮帮忙忙地把袁明刚扶上担架,送上救护车,袁付梅和周围邻里才算松了口气,但心里始终放心不下,又一路赶到长期镇卫生院。


  “血压太高了,都超出了血压计的可测范围,测不了,得立即往大点儿的医院送……”医生的这句话让袁付梅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好,争取时间,尽快送往条件好点的医院急救。”说完,大家就又将老人往担架上扶,随着救护车赶到了官渡镇卫生院。


  在经过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后,袁明刚身体情况转好,现已无大碍。


  “我今年57岁了,自己一个人在家,儿子常年在外务工,那天晚上还好有袁主任和周围邻里及时救助,才让我有幸逃过一劫,真的是感激他们……”说完,袁明刚落下了泪水。


  在贵州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感人的故事比比皆是,安置区里的邻里守望,让搬迁群众如沐春风。


  疫情面前,共同守护新家园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黔中大地,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疫情防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纳雍县珙桐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纷纷投入抗疫一线,其中,有一对战“疫”姐妹花分外鲜艳。


  谢艳和李琴是该安置区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人,在工作中团结互助、相互学习,逐渐成为了好朋友、好姐妹。


  疫情发生后,谢艳和李琴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每天在协助卡点进行人员进出登记和体温监测的同时,还服务小区群众,代购蔬菜和生活必需品。


  谢艳过去一家人居住在纳雍县曙光镇河沟村垮岩石组,2018年11月底,谢艳搬入了县城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新居,开启了新的生活。


  搬入小区后的谢艳主动团结邻里,积极支持社区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被社区群众选举为24栋和27栋的楼栋长,负责楼栋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矛盾关系纠纷治理工作。


  每天,谢艳都认真走访楼栋,和搬迁群众拉家常,增进信任增进感情,做事认真踏实的她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在走访12栋2单元的李琴家时,谢艳向李琴介绍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并动员李琴参加志愿者服务,谢艳的忠诚和担当感染了李琴,李琴毫不犹豫的现场表态,志愿参加疫情防控队伍,并申请和谢艳在一个组上班。


  在工作中,谢艳担起了“姐姐”的责任,主动教导李琴在工作中如何沟通协调,如何把工作做好做实。频繁的交流使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成为了好姐妹。


  关键时刻显真情。有一次,李琴和谢艳在卡点值守,夜里气温骤降,热心的李琴主动跑回家,带上厚衣服给谢艳披上,两人之间的相互照顾感动了身边的许多同事。


  如今,两人经常相约一起逛街,一起分享美食,还打算在小区周围开家美容院。两人的姐妹情也感染了周围邻里,大家纷纷表示,要多团结邻里,大家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小区。


  白水河社区主任李长宝感叹道:“我们过去都是居住在穷山窝里,来自不同的乡镇,因为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搬入县城,居住在一个小区,成为了邻居,成为了好朋友。应该倍加珍惜这份幸福,爱护守护好我们的新家园。”


  新居,不是家乡胜似家


  “小钱,你比我的亲女儿还亲啊,一大早就跑去超市给我带来鸡蛋和蔬菜,还亲自给我送上门来,真是特别感谢你。”一大早,邻居钱得艳就把自己买来的蔬菜亲自送到隔壁黄成志老人家中。


  从黔西县中建乡搬迁过来的黄成志今年74岁了,老伴早已离世,家中唯一的独子在还未搬迁来时就因病去世了,年老的他一个人带着三个孙子,体弱多病的黄成志生活压力和负担都十分沉重。


  钱得艳是黄成志的邻居,一向心地善良的她,看到黄成志家的实际情况后,经常主动帮助黄爷爷家买菜、到银行取钱、开药、辅导儿孙学业等家庭琐事。


W020200325523428913533.jpg

钱得艳辅导黄爷爷家两个孙子的学业 杨前楠 摄


  每逢佳节,钱得艳都会自己做好饭菜邀请他们一家人一起过节,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黄成志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多几双筷子而已,这没什么的。”钱得艳说。


  除此之外,钱得艳还主动承担起他所在楼栋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用自己以前做保洁员的工具,用钢丝球,铲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擦,一层楼一层楼地铲,并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同时建立“九栋一家亲”微信群,随时提醒督促住户爱护环境卫生。“这都是一些小事,力所能及就做了,我能做的还有很多。”钱得艳说。


  在钱得艳的带领下,大部分居民都主动参与到本楼栋卫生清理工作中,成了搬迁群众们眼中的“贴心”邻居。


zhijin.jpg

织金县平远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摄


  累计搬迁188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共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这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贵州交出的答卷。


  实际上,搬迁只是第一步。不少群众安土重迁,能搬出来已实属不易,身处陌生的环境,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内心的焦躁与不安逐渐涌起。


  “记忆里的亲切与温暖,在这儿都能够找得到”“这儿就是我的家”“现在浑身都自在”……这些是搬迁群众最常发出的感慨,群众虽然身在新居,仍觉得好似故乡。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责任编辑/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