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松桃中厂村:易地扶贫搬迁,圆了几代村民的“城里人”梦

  冬日暖阳照耀,松桃县乌罗镇上,中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的楼房鳞次栉比,宽阔的柏油大道直通远方,几个搬迁群众聚集在广场上,有说有笑地闲聊着。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圆了我的‘城里人’梦。”58岁的村民黄良华看着现在居住的漂亮小区,感慨着。



  “那些在深山里刨食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回想起过去在中厂村的生活,黄良华一脸无奈。


  黄良华所在的中厂村,位于乌罗镇南部,最高海拔达1135米,是松桃4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6个村民组,有265户11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28户57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9.6%。


  由于山高谷深,中厂村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民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抬头见高山,低头见峡谷。”“人在云中走,林在雾中穿。”“下雨天伸手不见五指,全是雾。”这些村民口口相传的话,是中厂村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种地三年两无收,还有野猪来光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们难以靠传统农业来生活。


  长年以来,靠着烧炭、编制竹器到集市上贩卖,每次赶集能有七、八十元收入,黄良华勉强能维持生计。


  一间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木房,还是黄良华父亲留给他的。结婚生子后,黄良华一家三口,在这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挤了十几年。


  每逢下大雨,房顶漏雨,黄良华只能用薄膜遮住房顶。屋里的木板,腐朽老化,踩起来吱吱作响,经常回潮发霉。


  村里没有卫生室。生病后,黄良华只能走3个多小时到镇上就医,来回就要一天。


  “我做梦都想搬出大山,可惜没有那个经济条件。”黄良华深深地叹了口气。就算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哪怕是在镇上买房,也得十几万元。


  黄良华的梦想,也是中厂村几代人的梦想——搬出大山,当“城里人”。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让广大贫困人口得以“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2016年1月,中厂村村支两委召开村民大会,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动员村民整村搬迁。


  “一个人25个平方米,不用交一分钱就能搬进城镇新房。搬进城后,大家的就医、就学、就业更便捷。”听到这里,黄良华就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当时,现场报名的有20多户。


  2017年2月15日,黄良华一家整理好家庭日用品,搬进了乌罗镇上的搬迁安置点。还有许多村民一同搬进新家。


  100平米,宽敞明亮,面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再不见那厚重的大山。



  “现在楼下就是医院,学校也很近,我在附近打点零工,一天能挣100元,一年收入能上万元。”黄良华笑呵呵地说。他很快适应了“城里人”的生活,“住进新家的感觉真好,孕育着一切希望。”


  看到第一批村民搬进新房的幸福新生活后,许多曾经对搬迁政策不理解的群众,纷纷主动申请易地搬迁。几代人的“城里人”梦,实现了。


  “目前,全村实施易地扶贫项目75户342人,生态移民搬迁40户189人,搬迁居住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中厂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承雨介绍,该村仅剩余未脱贫人口12户20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76%。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阳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