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盘点2019】搬出大山告别贫困进城入镇安居乐业

CshKyl4D4DyAU-gMAABcNSIyq3M137.jpg



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黄晓海 摄(贵景网发)

 制图 尹岱石





 榕江县奋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黄万鑫 摄 (贵景网发)

  提要

  贵州十万大山,隔山能喊话,握手要半天。

  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等贫困区域,贵州100多万困难群众散居于山脊山腰山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脱贫难度居全国之首。

  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成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头号工程”。贵州抢抓机遇、领跑全国,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推进,一家一户地动员。截至2019年11月底,我省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搬迁安置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03万,国家下达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之巨、任务之艰、做法之实、成果之大、影响之远,堪称奇迹,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六个坚持”:大山百姓远离苦寒地

  12月18日傍晚,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安置区7栋2单元的新屋里,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巧红正在厨房做晚餐。不久后,在离家不远处的社区幼儿园读大班的儿子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一家人沿着小区内的人行便道到彩虹广场玩耍,其乐融融。

  “搬出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水、电、气、网全通,我在小区旁边的扶贫车间上班,步行只要几分钟。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周边还有医院和公园。生活完全变了样,感觉很幸福。”谈起搬迁后的生活,杨巧红一脸灿烂如花。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另一边,在环境优美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阳光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外地媳妇莫秀芬在门前打羽毛球。在搬来前,莫秀芬一度后悔“上错花轿嫁错郎”,夫家的村子山高路远,耕地又贫瘠。

  今年4月,莫秀芬和来自大河乡、海子街镇、生机镇等30个乡镇的307户搬迁户一起“拎包入住”到了碧海阳光城,成为了“城市人”。莫秀芬情不自禁地感叹:“这里新房美观大方,交通、读书、买东西都方便,跟搬迁前比真是天上人间,大伙儿都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舒心。”

  易地扶贫搬迁已经真正成为了造福深山贫困群众、服务全省同步小康大局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通过“六个坚持”因地制宜选好搬迁安置点,建好搬迁安置房,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出台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就业,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从乌蒙之巅的韭菜坪,到乌江深谷的“一口刀”;从黔北大山深处,到黔东南苗乡侗寨……一村村、一寨寨,回响着百姓乔迁新居的欢声笑语。

  全省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五个体系”:搬迁群众喜迎新生活

  贵州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目标定位,确保起步阶段就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早在2016年,贵州就全面推广“五个三”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措施。

  2018年,在“搬”的任务即将收官这个关键节点上,贵州决定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认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创造性地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五个体系”建设,即: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通过“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赢得新的幸福生活。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记得家门口有个斜坡”“我不会用电梯”……从“换灯泡”到“疏通马桶”,从“过马路”到“扔垃圾”,搬迁群众刚进城难免遇到一系列的“不适应”。

  习水县岷山路社区工作人员陈少波说,为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工会、县妇联等单位纷纷结对帮扶,切实解决群众难题。

  “我们实行一站式办公,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好。”册亨县百口乡党委书记罗朝康说,百口整乡搬迁安置点不仅设有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综治警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还配套建设了“青春课堂”“银发课堂”、幼儿园、便利超市、休闲广场等。

  搬迁工作需要做细,需要做实。贵州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炼总结,完善举措,持续增强后续扶持工作实效,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同时,在搬迁群众中大力培养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良好精神面貌,调动激发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进城入镇:经济增长增添新引擎

  “看,这是我的新市民证!”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第四个月,王茜领到了属于她的“新市民居住证”。

  这个来自全省极贫乡镇晴隆县三宝乡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新市民。

  从农民到居民,从农村到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是大片新城的“崛起”,为城乡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引擎。

  搬迁工作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自2017年开始,贵州下决心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布局安置点,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市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推动搬迁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与县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规划紧密衔接。“十三五”期间我省城镇化集中安置179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95.21%。

  今年,贵州188万人全部完成搬迁,其中有179万人搬入城镇,城镇安置率达95.2%,为全省提高城镇化率贡献约5个百分点。

  水城千户彝寨、晴隆阿妹戚托小镇、安龙蘑菇小镇……一个个城镇化集中安置点,彻底改善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取得了脱贫质量、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一举多得”的共赢效果,是真正断穷根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了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最大化效应,凸显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初心,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政治担当和坚定决心。

  百万搬迁群众走出大山、融入城镇,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悦

责任编辑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