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精神丰碑】陈林:村里来了“贴心人”

  12月17日,记者在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的时候,一个衣着朴素、眼睛有神的干部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他的办工作上放着一尺来高的资料。“这些都是西关村贫困群众的资料,陈书记来了之后,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出列。”说起陈书记,西关村村支书李友林赞不绝口。


  这个让李友林赞不绝口的陈书记,就是第一书记陈林。



  2018年3月,黔南州水务局准备派陈林到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大塘镇西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是党组织的信任,我绝对要去。”得知消息后,陈林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但,面对家里无人照顾的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和5岁的女儿,陈林放心不下。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是大事,你去,我们支持你。”妻子秦仲华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在给家里请了一位阿姨之后,3月21日,陈林收拾行装,奔赴距离都匀145公里之遥的西关村,成为了驻村第一书记。


  此后,西关村的田间地头、农村小院里,多了一位背着包、拿着笔记本的“陈书记”。靠着多听、多看、多走访,扎实肯干的陈林,很快被群众认可成了大家的“贴心人”。


  “水书记”  脱贫必先有水


  “陈书记,快来家坐,我给你倒杯水喝。这个水就是今年镇里给我们安装的镇村一体化供水系统的自来水。”12月17日,小寨组村民鲁秀梅看见进村走访的陈林,远远地招呼了起来。


  “自来水供水正常吧?好用吧?”接过水,陈林笑着问道。


鲁秀梅展示干净的水


  “好用!政府免费给我们安了净水器,口渴了拿杯子接起水就能喝,方便得很。当初要不是你劝我们,现在我们哪里用得上这么方便干净的水嘛。”鲁秀梅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原来,去年因为得知自来水要交水费,小寨组17户83人按红手印联名拒绝使用自来水。


  知道情况后,陈林急坏了,立马到小寨组召开了群众会。“陈书记跟我们讲,一是组里原来吃的小河沟里的水不安全;二是冬天枯水季节水量不够,大家要去挑水费事又辛苦,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去挣钱;三是水价也是由物价局定,你们不用担心。我们一想,是这个道理,就同意用水了。”小寨组组长罗明宏笑着说。


聊起干净的自来水,陈林(中)和鲁秀梅都笑了。


  今年3月,干净的自来水流进了小寨组的家家户户。


  除了解决群众的生活用水,陈林也积极参与推动了西关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群众的生产用水。


  李友林告诉记者,大塘镇海拨较高,地势复杂,虽年均降雨量较丰富,但工程性缺水严重,影响当地发展。“陈书记来了之后,积极参加到项目建设中,协调项目建设用地纠纷,亲自参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帮助项目顺利推进。如今,镇村供水一化项目完成,全村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


  “米书记“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力量


  水的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又成了陈林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西关村高海拔、高寒多雾,恶劣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新产业不好找,能不能让适应气候的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细心的陈林留意起了传统产业。


  一次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村民种植的红花米让陈林“打起了主意”。通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红花米是一种高海拔农作物,富含铁、硒、锌等微量元素,被称为“米中之王”,十分合适在高海拔的西关村种植。


  了解到这一情况的陈林十分兴奋,迅速拿着材料找到村支两委开会讨论,并亲自带着红花米到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检测,当拿到检测报告后,西关村迅速确定了以红花米为主的优质米种植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鼓励和引领全村村民种植高原黑糯米、高原红花米、高原粳稻米等优质稻米,共计2000亩。


如今,红花米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大产业。


  不仅如此,2018年,陈林帮助西关村申请了17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把原来的茶叶交易市场改建成了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20吨大米的优质米精深加工厂, 提高红花米的附加值。


  今年1月,陈林申报了“垠上大塘”优质米品牌,并采用“六个统一”管理办法,即: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销售,这六个统一,规范产业发展、汇集群体力量,保障群众增收,保证品牌力量。同时,项目采用“村集体+贫困户+公司”的方式运作,利益联结90户贫困户,将项目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及今后产生的效益,按照一定的5%给贫困户分红。


  加工厂建成之后,陈林又忙活着跑起了销售。“目前,我们与贵大签订了每月10吨的优质大米订单,还有平塘县营养餐配送中心的每个月50吨大米的订单,目前,工厂生产的大米供不应求。”陈林说。


  畅销的大米让火昂组贫困户陈礼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家种了12亩大米,卖给加工厂,得了2.7万元呢。”


  党建书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要扶志,要让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脱贫,才能斩断穷根。”陈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陈林的挎包里,记者看到一个记满了学习笔记的笔记本。“这些都是我自己学习国家的政策写给群众的宣讲笔记,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群众讲明白,更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对于“扶志”,陈林有自己的方法。


  经过反复多次的进村入户宣讲,陈林看到了群众的变化。50岁的李继平,就是其中之一。


陈林到李继平家走访

  曾经,李继平是西关村出了名的懒汉。“一天不做事,在街上闲逛,靠着低保过日子。家里也不打扫,鸡粪到处都是,家里脏得他的女儿放假都不愿意回家跟他住。”陈林说。


  “老李,你这样不行啊。你家里还有读书的儿女,你要给他们做好榜样,把家里打扫干净,找活干,将来孩子们用钱的地方还多。”除了上门与李继平拉家常,陈林还自己买扫把拖把,帮他打扫卫生、叠被子。看着家里第一次变得这么干净,李继平红了脸,从此之后天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12月17日,当记者来到李继平家的时候,他正在拖着地,当他看到陈林的时候,笑着说:“现在我把家里打扫干净了,也去镇上找活干,估计今年寒假,娃娃能回家陪陪我。”


  “会的,你变了,他们会回来陪你的。”陈林笑着说。


  说起家人,陈林的心中满是愧疚。


  陈林的小儿子现在一岁多了,会喊妈妈、姐姐,就是不会喊爸爸。“回家太少了,娃娃认不得我。”说起家人,陈林红了眼圈。


  去年中秋节,已经两个月没回家的陈林,好不容易回了趟家。不料,刚吃了两口饭就接到一个电话,要马上赶回村里。当他拿起包准备走门时,女儿问:“爸爸,你那么辛苦,一天工资多少钱啊!”陈林为了让女儿知道赚钱不容易故意说:“姑娘,爸爸工资一天才50块钱。”随后,女儿转头便从钱罐里拿出100块钱递给陈林,说:“爸爸,我拿100块钱买您两天,陪一下我们好吗?”陈林顿时心如刀割,心理说不出的滋味,陈林回过头不让女儿看到自己红透的双眼,告诉女儿:“乖姑娘,好好学习,今后你会理解爸爸的……”


  走时,女儿又叫住陈林,并给陈林两个自己折的大桃心,说:“爸爸,你累的时候就打开一张来看。”


  “当天晚上,我在宿舍打开了桃心,里面是女儿写给我的10条祝福和10个小桃心,她是给我加油。”陈林笑着说,并拿出了小纸条。


陈林展示女儿给自己做的爱心


  记者看到,白色纸条上,写满了女儿陈馨烨稚嫩的字迹:“爸爸我希望每天都能够开开心心。”“爸爸我爱您。” “做不下去时就对自己叫加油。”陈林说,家人的支持,是自己工作的动力之一。


  “家人需要我,西关村的贫困群众更需要我。等到西关村顺利出列,我一定加倍对家人好,回报他们的支持。”夕阳下,陈林提着包,继续奔走在西关村道路上,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记者手记:


  他的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


  37岁的陈林,话不多,但说起脱贫攻坚的种种,却有一股火热的激情。


  对贫困群众,他是有大爱的。他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组织培养了自己;如今组织需要,群众需要,扎根农村,就要义无反顾地去。


  对支持自己的家人,他是有愧疚的。采访过程中,聊起自己的家人,他几次红了眼圈。妻子的支持、女儿的关心,都是他在西关村埋头苦干的动力。“等到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我就回家,加倍对他们好。”陈林说。


  他敢于改变,让群众思想得到转变;他敢于探索,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他敢为人先,让干部群众凝聚力量;他不是妻子的好丈夫、不是孩子的好父亲,但他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晓琳 陈庆

通讯员 罗仕富

责任编辑 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