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卢云祥:圆梦记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讲述人卢云祥,1939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玉林市,大专文化。1961年遵义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独山县农业局从事农业工作,1972年4月调到县委宣传部当专职通讯干事。1974年4  月调县委当秘书,1982年任科委副主任,1987年任县科协副主席、主席。热爱新闻写作,数十年发表新闻稿数百篇,技术性文章200多篇,学术论文20多篇,以及小说、散文、歌曲等。现已退休。


  1953年在广西家乡读初中时,因一篇文章,老师鼓励我投稿,让我有了当记者的梦想。


  但初中毕业后被应招到了贵州遵义农学院读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独山县从事农业工作,现实与梦想越走越远,直到1965年春,我参加独山县在麻尾镇余家湾的农业办点,遇上了《贵州日报》女记者庞永芬,她背着铺盖前来采访。印象中,她朴素大方,平易近人,高个子。她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吃住在农家,白天到田边、地头对群众、干部采访,晚上在煤油灯下连夜赶稿,第二天早上发稿,三天后见报。这事对我触动和影响很大,她,一个中年女记者,能与农民打成一片真不容易,并且深入采访,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充满热情的干劲和精神,让我敬佩,暗地里  向她学习,拾起了当年想当记者的梦想。

  1972年4月,独山县委组织部调我到宣传部当专职通讯干事。从此,我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竟能成为一名专职的通讯员。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惭愧的是我非科班出身,干舞文弄墨的事,若不胜任岂不让人笑话?为此,我努力学习新闻写作的有关知识和写作技巧,并参加了《贵州日报》黔南记者站秦忠华老师主持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听讲课、实地采访和写报道,让我受益匪浅。

  一次在参加独山全县农业生产大检查中,我关注情况,收集一手材料写了两篇消息报道送领导审,《马介生产队辣椒生产大发展》这篇被选送《贵州日报》,不出几天便见报了。虽是小方块,但这是我第一篇见报稿啊。


  从此,我工作更加自信,干劲更足了。


  通过学习和实际探索,让我懂得:写新闻报道既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又要文章写得真实、具体、生动,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入门后,我对新闻工作由陌生到熟悉,干得有滋有味。

  1973年夏天,我到独山基长区采访时发现三件事颇具特点:一是上海知青到该区插队落户成长迅速;二是区农具生产的铁制农具很受当地少数民族欢迎,有需求,有市场;三是朝阳七队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植药材,增加了经济收入。我将采访的情况写了三篇报道送《贵州日报》,都陆续采用了。之后的报道用稿率也比较高,两年间,我获奖三次,那些开始对我持怀疑态度的同志改为肯定与赞赏。


  1974年4月,独山县组织部的通知又来了,调我到县委当秘书,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通讯岗位,接受新的工作,几年后调任科委副主任、县科协主席等职。岗位变了,但我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热爱不变,以业余通讯员的身份继续写报道,写技术性文章、论文、小说、散文、歌曲等。多年来,我接触新闻工作养成了脑勤、嘴勤、眼勤、手勤、脚勤“五勤”的习惯,有利于新闻和其他工作。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年,我已82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思维正常,耳不聋,眼不花,还能读书看报。


  在《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祝《贵州日报》越办越好,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

  文/卢云祥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编辑/王西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