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奏响奋斗曲干出新天地

——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上)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能否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这是一场了不起的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155万,减贫人数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6.8%减少到4.3%。


  这是一场英雄辈出的攻坚战。姜仕坤、吴贤耀、文伟红、田仁海等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党员干部用生命谱写“干出一片新天地”的壮歌;陈立群、邓迎香、余留芬等脱贫先锋夙兴夜寐、奋起直追;无数党员干部仍在最艰苦的地方不懈奋斗着……


  绝境突围:愚公移山的恒心


  莫泊桑在《一生》中写下:“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岁月使人变得渺小,却也生出韧劲。面对“苦甲天下”的生存状况,赫章县海雀村的村民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从1986年开始,坚韧不拔地造林。如今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74%,林木价值达8000万元以上。依靠林业经济和多业并举,2018年,海雀村人均收入达到10611元。


  要知道,34年前,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3元。


  2014年,72岁的文朝荣告别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是不屈不挠的执着,是在艰苦岁月中耐住寂寞揉碎艰苦的坚强,是在平淡岁月中践行初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力量。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被大山所养,也被大山所困。


  缺水,是草王坝人生存发展的瓶颈。天不下雨,我就引水。山隔水路,我便开山。


  “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条渠也必须修通!”黄大发带领村民爬上悬崖峭壁,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年复一年,一寸寸地凿渠。1995年,这条绕大山、过绝壁,主渠长7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天渠”通水了。


  历时36年!黄大发和“大发渠”的故事成为了贵州高原决战贫困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回望大山里的绝地逢生处,凡结出硕果者,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


  驱赶贫困:逢山开路的决心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随着电波传到贵州省遵义市大坎村时,初中毕业的张明富决定离开一贫如洗的家,从深山走出去,“扒火车”到广东打工闯荡。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带着打工挣到的6万元返乡创业,从做批发、卖烟酒到开工厂、搞养殖,如今他创立的梦润集团已经在大坎村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7000万元的业绩,带动周边上万人增收。


  30年前,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村民张万登为了摆脱贫困,与妻子一同到广东打拼。2012年,他把做生意积攒下的3000多万元投入到家乡。修复河道、发展茶产业、出资修路、打造农文旅一体化项目,张万登说:“我只希望贫困的家乡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用智慧带领演绎着致富实践。2012年,这个过去从事煤炭产业的亿万富翁情系故土,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当地8个村旅游、农业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964户农民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1161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幸福的生活是奋斗来的。“村社合一”探路者左文学、带领村民大兴产业的陈大兴、把马尾绣传承发扬并变成致富产业的宋水仙、让鹧鸪园村变为“蔬菜专业村”的余必丽……他们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把新观念、新动能、新资源带进乡野山林,为脱贫攻坚注入“活水”,正是当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为民解忧:矢志不渝的初心


  近年来,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奋进历程中,涌现出“人民科学家”南仁东、“最美奋斗者”杜富国、“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姜仕坤、“时代楷模”陈立群、“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波、全国“公安楷模”马金涛等一大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坚守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集中体现了新时期贵州党员干部群众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筑起贵州跨越发展、后发赶超事业的精神丰碑。


  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正如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乡村医生李春燕,心中有爱,脚下有土,满眼群众。


  “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这是2005年感动中国给予她的颁奖辞。10多年过去了,她仍然坚守在偏远贫困的山村行医问诊、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龙里县,农技工作者罗应君累计培育出优质品种60多个、秧苗5000万余株,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10余个。在他的推动下,湾滩河蔬菜产业带由2009年的50亩实验田,发展成现在的1.5万余亩示范产业园,年产值1.2亿元,形成了湾滩河核心蔬菜种植区和供粤港澳蔬菜基地。


  “搞农业工作,只有扎根基层、钻进百姓家里才能出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想农民之所想,解农民之所忧。”罗应君说。


  翻开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无一不在用忠诚坚守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


  平凡的岁月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忠于职守,一心为民,人人都是不平凡的英雄!


来源/贵州日报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钺洁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