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精神丰碑】为民坚守情意真 千金一诺斩穷根

——金沙小里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农发行毕节市分行高级业务副经理林星亮的驻村故事


  林星亮(中)在小里社区群众杨道贵家里走访。


  “我家申请脱贫!”


  “林书记,我家也可以脱贫了嘛!”……


  近日,金沙县五龙街道小里社区群众大会上,全村在商议一件“大事”:社区最后一批37户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表申请脱贫。


  “目前,37户贫困户脱贫相关程序正在进行,我们有充分信心接受检验。下一步要解决长效的就业增收机制,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小里人返乡就业创业,确保不返贫,让奔向小康的日子越过越甜。”小里社区第一书记林星亮说。


  6年前,时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毕节市分行高级业务副经理的林星亮接手小里社区第一书记的脱贫攻坚工作。面对小里的困境,这位善于“算账”的书记,带领小里人真抓实干,在山沟沟里种蔬菜,实现小里脱贫摘帽,群众脱贫增收的目标。


  然而,58岁的林星亮从未想过,原本只在小里驻村一年的他,一留就是6年。


  小里社区距离街道办事处7公里,距县城仅20余公里,坐拥“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却是路不通的“灯下黑”地带。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2户916人,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2014年3月,林星亮虽“有备而来”,现实仍超出所料,12公里通村路全没硬化。刚到小里,林星亮积极筹备公路建设项目,驻村当月即启动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实现全社区硬化路“零”的突破。


  而小里的困局不止于此。


  “家里两个娃上高中时,每周要100元生活费。星期五最让人担忧,娃儿一回来,就要为他们准备下一周的生活费。家里没有钱,只能一家一家去借。”小里社区村民杨道贵回忆说。那时,他家这种情况,在小里社区不是个别现象。


  “星期五,成了小里家长的‘黑色星期五’。”林星亮说,没有产业是根本原因。


  初识:没产业无公路,百姓遇“黑色星期五”


  破题:公司搬到家门口,群众种菜来增收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打破困境?


  2014年年底,小里社区成立金沙县小里农业专业合作社,决定采用龙头企业订单种植的发展模式,兴办种植产业。此想法却引来不少质疑。


  “大家放心,我们两委班子一定竭尽全力,发展好小里产业!”林星亮的话掷地有声,大伙充满期待。


  2016年,小里与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贵州冠香坊调味食品公司合作,建设蔬菜种植基地1200亩,并在村里建农特产品收购及初加工点。公司选定农产品品种、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出资垫种、垫肥,并组织管理生产。小里与公司签订协议,当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农户有权将农产品直接销往市场,充分保证农户收益。同时,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特惠贷”入股合作社分红的方式,参与另一轮利益分成,实现增收,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小里模式”。


  “种一季蔬菜,每亩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孩子上大学,除去每月2000多元的生活费,家里的钱还绰绰有余,再也不担心星期五了。”杨道贵说。当了10年的贫困户,2016年,杨道贵家跟着村里种菜发家致富,成功脱贫摘帽。如今,杨道贵当上了合作社的业务员,负责管理组织生产工作,每月有2300元稳定收入。


  6年来,小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种植蔬菜2713亩,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000万元;带动社区群众在蔬菜加工基地务工共计219人次,21户外出务工村民返乡种植蔬菜;林下养鸡项目每年带动农户增收14万元;参与“特惠贷”的63户贫困户累计分红30多万元,参与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的73户贫困户累计分红4.5万元。


  2016年底,小里社区实现贫困村整村出列,村集体经济积累也由“空壳”变成了3.1万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16.8万元。


  承诺:当好产业引路人,不斩贫根誓不还


  每次大小会议上,林星亮强调,“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为了发动党员积极服务社区生产工作,抓落实,改作风,林星亮打造了一支办实事的“产业党支部”。


  在社区两委班子带领下,小里已完成村委办公楼改造;全村公路硬化40多公里,院坝硬化152户;新建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人饮工程水池149口,安装输水管34公里;农村危房改造374户,易地扶贫搬迁39户165人……实实在在的改变,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


  2017年,小里社区党总支实现“软弱涣散党支部”摘帽。2018年,林星亮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今年6月,小里社区党总支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我们不再担心种出来的东西卖不脱,只担心上级把林书记调走了!”村民赵温林一语道出小里人的担忧。


  为民服务,真抓实干,一诺千金。6年来,村民6次挽留林星亮,这个退伍老兵成了小里的“主心骨”。


  面对3600多名群众的挽留,林星亮坦言:“基层一线亟须一批德才兼备的有领导力的干部,为民办实事。这6年来,我承诺百姓的一定要做到。我会尽我所能,和小里共斩穷根!”


  【记者手记】


  一笔笔扶贫产业账、基础设施建设账、支部队伍建设账……银行经理林星亮脱口而出,有根有据。若非多年来自己亲力亲为,绝不能事事熟稔于心。


  真抓实干,心怀百姓。这是林星亮做好驻村工作的有效秘诀,看似平凡,要做到却不容易。6年来,无论大事小事,林星亮给群众许下的每个承诺,都要求自己必须实现。“好话说了一箩筐,大家信你一次两次,你次次都做不到,群众当然不会再信任你,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林星亮感慨。


  驻村6年,林星亮摸索出了一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精准引进企业,把企业收购和初加工厂房建在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吃下发展产业“定心丸”;实行村社一体化,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选准群众信得过、有组织生产和拓宽市场能力的青壮年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并培养社区专职就业队,让大家心往一处想,抱团兴产业。6年来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收获的是群众的信任和口碑。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采丽 杨曦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