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红花岗区:让最美文化扎根百姓身边



  遵义市红花岗区,是座了不得的城市!


  为啥了不得?


  瞧瞧人家的社区,随随便便一个小区,就能墨香四溢、歌声洋溢、舞姿翩翩,浓浓的文化味道,弥漫了庭院、街区;


  瞧瞧人家的校园,随随便便一名学生,就能为你来一场才艺表演,眼睛都不会眨一下,萌萌的文艺气质,稚嫩,却让人不可忽视;


  瞧瞧人家的市民,随随便便一位老人,就能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向你讲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满满的文化自信,蔓延到很远、很远的那方……


  近日,记者走进遵义市红花岗区多个社区、学校,探访文化踪迹,观察精神脉象,从诸多细微的点滴中,触摸到该区的文化跃动,感受到文明清风扑面而来,一道崭新的城市风景,以温馨、热烈的方式展现在眼前。


  将文化根植于骨血之中,让最美文化生长在百姓身边,这样的红花岗区,当然是座了不得的城市!


  超接地气:公共文化暖了社区


  红花岗区中山街道办事处位于闹市,车水马龙的后面,是不起眼的办公楼,中山书画院就“藏”在这里。


  中山书画院一角

  进了门,一股子墨香味便充斥了鼻腔,满屋子的书画立马占据了眼睛,外面的繁华世界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这里,唯有书画。


  一群老人,三三两两,或专心致志地习字,或全神贯注地作画,或气氛和谐地交流。


  每天,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书画院里。


  这一切,已成为中山街道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幅美景。


  中山书画院一角

  另一幅美景在桃园社区。


  桃园社区有支表演队,多年来都很活跃,公园、广场等成为展示才艺的舞台,在红花岗区,名气大着呢!


  “每周,我都要到社区来指导、培训,为表演队编排节目,一来就是老半天。”红花岗区文化馆辅导员李希说。


  红花岗区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他的本事,连队里最“傲娇”的骨干都被折服,每次都会尊称一声“李老师”。


  “开展群众文化,重点在培训,核心在基层。”长期“驻扎”在此的李希认为,只有把培训的触手伸到基层,群众文化才接得上地气、聚得拢人气。


  红花岗区文化骨干培训深入人心(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点半学校”诠释了同样的道理。


  为解决孩子放学后“学校管不到、家长没空管、学生自己管不住”的突出问题,红花岗区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开办了“四点半学校”。


  学校每周一至周六四点半开放,开设了英语、书法、绘画、唱歌等课程,并邀请志愿者免费授课,深受欢迎。


  志愿者在“四点半学校”为学生讲课(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红花岗区开设的“四点半学校”,形式多样:有的开展玩泥巴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专注力;有的把学校办成“娃娃超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公共文化的细微之处,当是惠民之情可察,利民之心可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毛细血管’,社区的‘血液循环’才更有序,更有力。”红花岗区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李娜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落脚点,就是实效,唯有实效,居民才会受益,才会感到“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


  静等花开:传统文化美了校园


  “身子要挺一点,花枪要这样拿,架势要端出来。”在红花岗区老城小学一楼京剧社团的排练厅里,红花岗区文化馆辅导老师雷文佳和曹茹雪正在悉心指导学生。


  区文化馆辅导员手把手指导学生

  与京剧社团相邻的民乐社团,是老城小学的“文化名片”之一,乐手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他们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结合民族乐团编制,开设了竹笛、扬琴、古筝、琵琶、二胡、大提琴、民族打击乐等科目,并为民乐团的学生配备学习需要的硬件设施,目前已经有5间民乐专业课教室,一间排练室,大鼓、花盆鼓、排鼓、古筝、扬琴等乐器一应俱全。


  蓄势待发,静等花开

  不仅如此,老城小学还将市级非遗钱杆舞带进校园,与现代童谣和音乐结合,把“舞”变成“操”。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特色课间操,偌大的操场上,铺天盖地的钱杆操气势如虹,夺人眼目。


  遵义通草堆画和遵义红色文化剪纸这两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也被老城小学引进校园,开设通草堆画学生社团,把通草堆画和传统剪纸相结合,探索书法剪纸、时尚剪纸、动漫剪纸新形式。通草堆画社团成立两年来,多次参与公益活动和宣传拍摄等,社团成员的作品已经成为老城小学的纪念品之一。


  每天,隶属于各个社团的孩子们下课后,走进各自的艺术空间,学习、模仿、排练,传统文化的气息一点一滴地浸入心头,这与学校“静等花开”的办学理念紧扣相贴,成为该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


  非遗传承人李跃指导学生制作通草堆画

  “这种‘传承+创新’的形式,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副校长刘国丽表示,红花岗区文化馆常年派出辅导老师到校培训,这样才能让学校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有着100多年办学历史的丰乐小学,则构建了在老师中推广耕读文化,在学生中倡导乐读文化,在管理上实行文治文化,在环境上建设书苑文化,从而汇聚成“尚读文化”的这一文化体系,并据此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动,让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朝气蓬勃——


  丰乐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框架

  每年,结合全民读书月,学校开展“四月读书节”,读书交流会中,有阅读集、作文集展示、好书推荐等具体内容。该校每年推出的“跳蚤书市”被师生誉为“飘书会”,读书节前夕,各班的“小卖家”们把自己平时看过的课外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操场指定的区域出售,一个班级俨然一家“书店”,既推动读书活动的蓬勃开展,又培养了学生处理旧书和选择书籍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


  丰乐小学副校长曾静说,通过文化体系的打造,“尚读”文化已浸润于每一位丰乐人的心中,文化自觉不断增强,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尚读”理念润物无声

  创新传承:红色文化亮了民心


  今年9月24日,红花岗区长征小学红色宣讲团杨博文与该区另外3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一起,受邀为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考察调研团进行解说。


  长征小学图书展柜

  创新性传承,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红花岗区,展现出巨大的魅力。


  长征小学教学楼里,每层楼都有红军长征的行进线路图、群英谱和相关文字,都有一个乃至几个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


  杨博文潜心讲解(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六(1)班的杨博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年,杨博文带着“向人们宣讲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的想法,“跻身”小小红色宣讲员的队伍。


  讲解的高峰期是暑假,处于变声期的他为了不影响讲解,每天喝热水保护嗓子,不再吃辛辣、冰冷的食物。


  20多页的讲解词,他硬是把它背下来,他说,背这些讲解词,其实就是在做传承红色文化的事情。


  目前,遵义市已在各中小学培养3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不过14岁,他们,已成为当地红色历史宣讲团队的重要力量。


  位于杨柳街的红色文化墙

  红花岗区作为老城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辖遵义会议纪念馆,显然,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成为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题曲”。


  该社区建立了1个长征文化图书室,提供涵盖弘扬长征精神、介绍遵义风土、宣介党建知识、推广旅游精品等内容的图书、报刊、杂志,既为游客提供小憩的舒适环境,又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引导社区群众,组建腰鼓队、歌咏队等文艺队伍,为游客提供赏心悦目的红色文化表演。


  纪念馆社区支书李小林在作义务讲解

  杨柳街纪念馆社区根据靠近纪念馆的优势,精心设计、打造“党员政治生活街”。


  这条街上,一道“红军故事墙”分外引人注目。


  “红军故事墙”主要汇集了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组建了“红色义务讲解员”队伍,为人们义务讲解红军长征路上的遵义故事。


  在大仕阁巷,他们打造了一面老照片文化墙。文化墙分为《街景篇》《建筑篇》和《事件篇》,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社区支部书记李小林说,通过一幅幅老街、老巷、老景、老事的照片,再现“老遵义”的城市风貌和“老遵义人”的生活情景,让更多的外地人认识遵义、感受遵义,看似小事,实则意义重大。


  文/图/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缨 陆青剑 实习生 杨简

  文字编辑/王琳

  视觉实习编辑/杨简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