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少岁月,《贵州日报》伴我同行~~今天,我说,你听!

多少岁月,《贵州日报》伴我同行~~今天,我说,你听!.png



  70年前的今天,第一张《贵州日报》诞生。


  70年风雨兼程,《贵州日报》记载了70年来贵州的发展变化,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


  那份报纸,那些人。在70年的历史里,他们头顶星辰慰天下,挥洒笔墨写春秋;他们字斟句酌补缺漏,兢兢业业著华章;他们灯火通明印墨香,匠心传递永不歇;他们以纸为伴系情缘,举手投足亦从容。他是贵州日报通讯员徐阳泽、他是贵州日报编辑刘斌、他是贵州日报印刷厂员工罗金坤、他是贵州日报忠实读者何伊经,他们是贵州日报的见证者、守候者。


  唯有赤诚的热爱,才能点缀生命的光芒


1.jpg

徐阳泽:贵阳市云岩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我要不断的写下去!”。


  一句简单的话,却是徐阳泽用24年去践行的信念。从1995年加入贵州日报通讯员的队伍开始,徐阳泽便与贵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记得我的第一篇刊登到《贵州日报》的稿子,”徐阳泽回忆说,“那是1995年的7月,我还记得那篇稿子的题目叫《云岩区科技新区促经济发展》,第一次到贵州日报送稿子,找到李卫红老师的时候,很紧张,很担心写得不好,结果李卫红老师十分客气,耐心的拿笔给我修改,指导我要怎么去写,回去修改后,过了两天,稿子就登上了版面头条,看到自己的稿子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


  就这样,一颗种子在徐阳泽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24年里,在《贵州日报》上刊登了他2400多篇稿子,徐阳泽也因此获得了许多“优秀通讯员”的证书。


  通讯员,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怎样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怎样能更好地采访、写好一篇稿子,没有一个环节不是用了心、用了情的。


  “还记得那次,我们想为一个退伍军人做一个典型报道,但对方并不愿意,我们就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访,最终用我们的真诚打动了他,《贵州日报》报道出来后,也收获了对方的感激。”徐阳泽说到这,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这是一份从心窝里溢出来的喜悦。


  每一位通讯员,都肩负着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使命。如何能切实地反映当地政府、当地社会的经济情况,把好的典型推向社会,是他们每天的职责所在。在所有不被人看到的地方,都燃烧着他们赤诚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也终将温暖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新闻就在我们身边,一定要热爱,要用心,只有热爱才能让你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徐阳泽不断提到的一句话,也正因为热爱这个职业,在成为贵州日报通讯员的24年里,他的努力被看到,他的人生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没有贵州日报,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感谢贵州日报的帮助和支持,只要有时间,我要不断的写下去!”


  用不竭的信念,坚守在最后一道关卡


2.jpg

刘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

  

  守候每个夜晚的月亮,也迎接过清晨的太阳。


  这就是刘斌在贵州日报编辑中心的工作。“晚上八点半准时到岗,一般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最晚的时候,到第二天早上八九点,别人开始吃早餐了,我们才下班。”刘斌笑说到,“这样的工作时间,说对生活没有影响是假的,每天早上,妻子去上班了,我还在睡觉,晚上我下班回去了,她却早已熟睡了,交流变得很少。”


  但就是这样的一份逆时差工作,刘斌却日复一日地,守候在每一个深夜里,守候在《贵州日报》的最后一道关卡上。


  “编辑”是一份繁琐的工作。在编辑中心,编辑们每天要把大量的前方稿件收集起来,根据版面的需要,将稿件分到每一个版面上,各个版面的编辑拿到稿件之后对每一篇稿件进行精心编辑,接着上版,再交到美编同事手中,美编做好后,再交给校检,校检结束后,最后交给总值班主任签字,才算结束。环节多,内容琐碎,但作为“把关人”,每一步都必须严格对待,不允许出现一点点差错。


  “我们编辑中心,要给我们每一位记者的每一篇稿件,都做到锦上添花;要守住最后一道关卡,不让任何差错从我们手中漏出去,要让最好的内容展现给我们读者。”徐斌坚定地说,“我是新闻专业出身,我的个人理想就是希望能在这个行业做到最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我们《贵州日报》是党报,传递正能量,能把党的红色功能发挥到最重要、最广的范围里去,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一群守候者,为着理想信念,坚守在那些鲜有人知的角落。每一次的稿件编辑,每一字每一句的反复校检,字里行间,目光游走,指尖划过,从而换来一份又一份《贵州日报》在人们手中传阅,这是最大的满足,也是最好的回馈。


  徐斌自豪地说:“贵州日报走过了七十年,是值得骄傲的七十年。与贵州日报相守那么多年里,贵州的88个县市,我已经走遍了七八十个地方,见证了我们家乡每一个地方的发展,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11年坚守,阐释党报的责任和担当


3.jpg

罗金坤: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印务分公司胶印车间罗兰机组领机


  凌晨时分,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印务分公司的机器开始不断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墨味。在千万人进入梦乡的时刻,罗金坤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晚上10点到凌晨6点是正常的上班时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重大会议,甚至会更晚。”


  罗金坤在这里一待就是11年,黑白颠倒的日子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刚来印刷厂的第一个月,因为工作的时间差异一下子就瘦了八斤。


  印刷厂负责的是报纸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的“落地”。


  作为一名党报印刷工作者,罗金坤工作中最担心的是因为机器故障等客观因素影响报纸的发行时间。


  记得2014年印刷机器罗兰机安装试运行的时候,因为供电电压不稳造成机器故障。当时已经是凌晨5点钟,印刷报纸时间十分紧急。“那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耽误贵州日报的发行。”罗金坤说,通过和设备科联系、车间协商、机台员工一起找问题、更换配件,最终在凌晨6点钟之前将报纸全部印刷完成,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发行。


  “作为一名党报印刷工作者,印早报、印好报是我们的首要工作职责,废报不出门,保质、保量的将报纸送到每一位读者手中是我们的责任。”每当回忆起这件事,罗金坤仍旧心有余悸,也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报印刷工作者责任之重大。


  每天深夜,在贵州日报的印刷车间里,每台印刷机器罗兰机、小高斯分别以最快速度每小时八万份、四万份运转着。这里,平均每天印刷出160万对开张报纸分往千家万户。


  漫漫岁月,报纸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4.jpg

何伊经:曾任贵阳市云岩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说起与贵州日报的情缘,今年77岁的何伊经老先生说三天三夜都摆不完。


  初见贵州日报,还是在何伊经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里面有个报栏架,贴着贵州日报的报纸,每天从这里走过,何伊经都会瞄一瞄。


  之后调到云岩区委宣传部负责全区的宣传工作,将他与贵州日报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研究别人怎么写,国家传达了什么方针政策,我都得认认真真地去读”。在何伊经的工作中,每天阅读贵州日报已成为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方式。


  除了是《贵州日报》的忠实读者,何伊经还是一名“报纸珍藏家”。在他家里,珍藏着贵州日报过去许多年的老报纸,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宝贝”,记录着关于那些岁月里的人和事。


  在退休十六年的时间里,何伊经每天依旧会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在他的生命中,报纸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比较关注读者来信,特别是《27º黔地标》文化周刊。”何伊经说,看到读者通过文字表达,分享自己对于人生的所感、所悟、所思,都是一种交流学习。


  现今,在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喜欢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何伊经认为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儿,如何办好一张报纸,如何亲近老百姓,走进老百姓的心坎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新课题。


  何伊经认为,手中的一份份报纸,镌刻的是这个时代的印记,还原的是整个历史的脉络,不容丢弃。同时希望贵州日报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老百姓都爱看的一张报纸。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在时间的年轮里,《贵州日报》从未缺席!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70年,《贵州日报》传递百姓心声,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贵州日报迎来创刊70年,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未来,《贵州日报》仍将继续在路上!


  附:

  看!今天的贵州日报有我的“号外”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骆航念 杨鸿新

  视频拍摄/剪辑 陈伟豪

  视频封面 成桂红

  责任编辑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