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张勇:山高水长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文/张勇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李缨

  视觉实习编辑/王西




  讲述人张勇,铜仁日报社编委、融媒体编发中心主任,曾获贵州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等奖项,著有新闻作品集《感念这方热土》等。荣获“全国地市报优秀记者”“贵人善行——最美新闻人”“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


  砍柴、放牛是一个山村少年的日常,在他有限的认知世界里,贵州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作家班,是其心之向往的“圣殿”。


  彼时,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以这为节点,《武林》等杂志应运而生,走俏全国。1980年代中期,国门大开,处处萌芽着梦想。李连杰扮演的小和尚是偶像,山村少年与玩伴们模仿他弄棒使棍,无赖体弱不得要领,逐步迷恋上连环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赤脚医生的祖父,破天荒为少年在小镇邮政所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这在当时的乡村是一件超常态的事情,小镇上少有人家为孩子订阅专门读物。这两份杂志为少年打开了“山门”,他常伫立家乡的大山之巅,凝视山连山的崇山峻岭,信马由缰想象大山之外的事情。



  几年下来,少年发现了比弄棒使棍更有兴趣的事情——读书。他常沉迷于书里,想象着山外的世界!他曾经的梦想是:一边仗剑走天涯,一边倚马可待著文章。


  成绩名列前茅的少年心底悄悄发芽的梦想是:努力考上贵州重点高中思南中学后,再努力考取贵州大学中文系或武汉大学作家班。因此,他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与全校交流学习。有一年,他在学生刊物上发表习作,填补了全校没有学生作文变成铅字的历史,成为轰动校园的喜事。


  山那边到底有什么?拥有灿烂梦想的少年一直渴望走出大山,追寻自己心中想象了千万遍的世界……


  这个追梦少年就是我。



  然而,我的叔娘干农活时不幸摔下山崖身亡,原本勤劳的二叔便东游西逛,祖父、祖母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照顾他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3年后,祖父因病郁郁而终,小脚的祖母为生活含辛茹苦奔波。此时,我家增添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本已断了祖父的收入,又加上祖父、叔娘丧事的花销,家里欠了一屁股账。收成不好的年景,我们一大家10口人,只能在大米中配上玉米、包谷、红苕、洋芋等,马马虎虎填饱肚子。


  那时,师范学校无偿管饭、免费发教科书、毕业分配工作等优惠政策,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借此跳出“农门”,最终,吃上“公家饭”,当上“公家人”。


  1989年夏天,我初中毕业时,母亲流着眼泪反复劝我报考师范学校,直言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我如去读思南中学实在是无法供学……于是,我亦含泪答应了父母报考师范学校。为此,一直对我十分关爱的班主任熊太贤、周应标和英语老师樊世凯摇头叹息:“这孩子不去读重点高中太可惜了!”


  当年9月,我以高出思南中学5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父母的眉头舒展开来,为我今后不再磨骨头养肠子而暗自庆辛。可是,我没有“中举”的喜悦。



  进入师范学校后,我感觉自己曾经的梦想越来越遥远,一直充满困惑和迷茫!此时,校长周友林、副校长毛仁杰等恩师,时常从学校的广播站听到我写的消息,就推荐《贵州日报》给我学习,鼓励我积极向外投递稿件。后来,我因采写新闻稿认识了《贵州日报》通讯员罗有铭、梅再勇、袁景波、黎静河等领导和师长。在他们的影响及关心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稿件的激情高涨,时有习作在《贵州日报》等刊发,他们见我勤奋踏实更是加倍照顾,为我学习和采写新闻大开方便之门。


  大约是1991年酷夏,《贵州日报》王利元等老师来德江授课,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黎静河老师辗转通知到我,特意叮嘱我去参加全县通讯员培训班培训。这次学习让我对新闻采写要素有了更深的把握。


  那以后,我采写新闻稿件的积极性更是高涨,周末和寒暑假常借同学或老师的自行车出去采访,时有“豆腐块”在报刊露脸。更加鼓舞人心的是,每个学期全校作文大赛,我的习作通常是一等奖。寒暑假调查报告评比,我采写稿件从来都是前三名。


  从此,《贵州日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不再彷徨的我坚持一边刻苦读书学习,一边采写新闻稿件。当时,贵州日报社办有一份有口皆碑的内刊《新闻写作》,定期免费向通讯员发放,我有幸名列其中,受她滋养多年获益匪浅。其间,我在《新闻写作》刊发的《我是党报通讯员》一文,情真意切表达了通讯员的“酸甜苦辣”。 这让袁景波、黎静河等师长对我加深了了解,更是对我关顾有加。而今,我们的深情厚谊绵延了30多年,依然清纯如初。



  在乡下工作的近7年里,我始终坚持一边认真做好本职、一边采写新闻,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贵州日报》上“重走长征路”“乌江行”“走进贫困山乡”等专题,深深吸引着我追到小镇邮政所去提前一睹为快。再后来,因我常在《贵州日报》“露脸”,从教师选调到乡政府、县委农村党建办、县委宣传部工作等单位工作。给予我工作调动方便的领导大多说:“小伙子不错,我在《贵州日报》上读过他的文章,有机会要让他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稿!”



  在县直机关工作3年,我先后结识了《贵州日报》的赵拴、杨龙、侯德明等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如沐春风。再后,我放弃公务员选调到《铜仁日报》当记者,更是把《贵州日报》作为学习借鉴的良师益友,她长期悄声无息地惠泽并滋养着我。


  更为有幸的是,通过《贵州日报》,我结缘了邓航、冉斌、赵国梁、李缨、高发强、成嘉廷、朱邪、徐嘉民、王璐瑶、马刚等良师益友,每每我工作上遇到困难,他们总是伸出援手排忧解难。他们是优秀的党媒人,亦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根植黔山秀水、放眼世界的《贵州日报》,一纸风行70年,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从1989年伊始,我与《贵州日报》相遇、相知、相亲30年,是她把我带出了青少年迷茫期,同时,给予我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让我从普普通通的通讯员成长为全国优秀党媒工作者,她的恩泽始终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把我青年少时“仗剑走天涯”的豪迈,淬炼成为如今“铁肩担道义”的初心与使命。



  70年的《贵州日报》正“青春”,她源源不断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和活力!重整行装再出发,她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踏上了新征程,深度诠释多彩贵州“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的新故事,持续为大美中国、小康中国凝聚着更多正能量,并引领我们快马加鞭向前走……


  真好!一路有你。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