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群英谱】“只要群众能脱贫,我们甘愿多跑腿”

——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跑跑”干部辛红利的故事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


  “高粱丰收的时候,这里可热闹了。”回想起一个多月前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李梓村4500亩高粱的秋收景象,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辛红利笑容满面,他说,这些可都是村里3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希望。


  相比如今的欣慰和满意,2016年到山盆镇任职时的辛红利却是“一脸愁容”。


  “全镇70462人中贫困户就有2986户共12105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不优,我感到压力很大。”辛红利说,尽管起初有些许的不适应,但是乡镇工作的快节奏容不得半分怠慢,一到山盆自己就扎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中。



  在查看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情况后,辛红利发现在2016年全镇的建档立卡户的主要致贫原因中,因学致贫的占到21.9%,因病因残的占到27.9%,缺资金的更是达到35%,还有近1000户群众安全住房未得到保障。


  “教育、医疗、住房等是山盆镇必须重点关注并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这也是最贴近群众民生的工作。”找准致贫“症结”,辛红利开出了解难“良方”。


  2017年,一个能够容纳152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在山盆镇拔地而起,但是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群众不愿意搬。


  “搬到镇上以后,没土地、没收入,怎么生存?”面对搬迁群众的质问,辛红利召集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制定搬迁方案,一次次组织召开搬迁群众动员会,耐心向群众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同时,他多次到外地招商,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打消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2018年6月,制衣厂在搬迁小区安家落户,上百名搬迁群众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在家门口找到了安心的工作。




  “我在家门口制衣厂上班,月薪3000多元,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好,要感谢我们的干部。”说到如今的生活,山盆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张霞满是感激。


  2018年底,山盆镇建档立卡户在教育、医疗、住房的政策享受均达到100%。


  让群众安居仅仅是辛红利心中的目标是之一。为解彻底决好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不懂农业的他,自学二十四节气知识和农村产业“八要素”,与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同志一同学习农业知识、走访村寨,探索出一条适合山盆镇结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子,在原有产业结构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提档升级。


  “全镇已经形成了‘一粱两椒三果林多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已经实现了年稳定种植红粱3.5万亩、辣椒1万亩、花椒5千亩、脆李4万亩、方竹1.3万亩的产业规模。”说起镇里的产业发展,辛红利如数家珍。




  为拓宽镇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辛红利主动挑起产销对接的担子,四处寻找销路,让镇里的高粱、辣椒等多项产业实现了订单种植,2016年至今,山盆镇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已从不足2700元增至5000元以上。


  “辛镇长这种‘跑法’,强度实在太大了,他忙得连家人生病也没能回家看看,总说自己会安排好。”在山盆镇交管站站长孙永常的记忆里,辛红利就是“闲不住”,不断在奔跑。


  “面对群众渴望脱贫的愿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实现,只要群众能脱贫,我们甘愿多跑腿。”辛红利说,自己还要坚持“跑快点”,加快对脱贫政策的学习,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加速帮扶政策在山盆的落地,以身作则做一名脱贫攻坚一线的“跑跑”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