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黄太富:给持续15年亲近《贵州日报》一个理由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文/黄太富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吴浩宇


20191030083008_35477.jpg

20191030085111_14652.jpg

  讲述人 


  黄太富,现供职于普安县融媒体中心。在《贵州日报》等30多家报纸电台刊播新闻作品4000多篇,其中《贵州日报》200余篇。连续多年被《贵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4年底,我参加了贵州日报社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培训。报社老师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浅出、生动精彩的讲解,让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让我对新闻的敏感性与悟性得到增强。


  培训学习归来不久,正逢普安县新型农村合作试点开展刚好一年。


  通过一年的试点,百姓是否满意?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许多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于是主动出击,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和部分受益较大的老百姓家中进行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


  回办公室后,顾不上疲倦的我一气呵成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报社,文章很快在《贵州日报》显著位置刊登,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这一次新闻稿被采用,极大地激发起我从事新闻写作的热情。从此,我利用距离新闻源很近的优势,常常深入到村组采写新闻。


  只要有新闻线索,不论路途有多遥远艰难,我也会及时抽出时间,尽快赶到现场采写,不少新闻稿件实现了在《贵州日报》上稿的愿望。


  回首因投稿与《贵州日报》结缘的15年间,我写的多是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的文字,唱响主旋律,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这种文字的写作,看着容易,而实际写起来却不是件省心的事。


  参加会议,你要从会议中把新闻要素提炼出来;下乡采访,除了一身的疲累,你还要保持昂扬的斗志与随和的秉性;与领导下乡,尤其是重要的领导,你还得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发扬“烂笔头”的作用,飞快记录下他的重要言行……采访之后,别人吃饭休息,而我,就算再晚,还要回到办公室,将一天的见闻写下来,直到把这些文字传到邮箱里,才感到事情完结。


  因为努力,我在《贵州日报》上稿率有很大提高,一件件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贵州日报》上读到我的新闻作品的朋友,称我是“普安县委政府的一支笔”。这个称呼反映出他们对《贵州日报》刊登出来的普安新闻的钟爱。


  偶尔到外面开会几天,没写新闻,朋友就会问起:“这段时间去哪里了?没在《贵州日报》上读到你的文字还真不习惯呢!”


  大家伙儿能够记挂着我的文章,也不断逼迫我自己,每写一篇稿件都要尽量找特色,写出亮点。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干部,绝非单纯的写写文章,重要的是要能找准工作抓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的新闻人,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报道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检验的新闻精品。


  新闻工作仅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份激情、一种敏锐、一种社会责任感。


  与《贵州日报》结缘的1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火花闪现一瞬,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却是一段不可忽视的岁月。


  如果要给一个15年来能够持续亲近《贵州日报》的理由,那就是,报社的编辑老师能够以质取文,这让我在新闻写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始终保持采写激情,努力写好大气生动的文章。


  这缘分,现在还在继续,将来也会这样,因为我不放弃新闻,《贵州日报》就会和我有紧密的联系。


  我是读者,是通讯员,我给《贵州日报》写稿,也读《贵州日报》发表的文章,已成习惯,这习惯让我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充实和收获。(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