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李恒:良师益友30载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讲述人


  李恒,原名李海培,贵州六枝人,农民,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300余篇。著有散文集《日子深处有阳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辍学的我回到我的家乡----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大队务农。


  记得大队(现在叫村)订了一份《贵州日报》,乡邮员每周送两次邮件和报纸到村里。


  大队支书是我的堂叔,文化程度不高,送来的报纸都是拿给熟人做水泥瓦、包面条、糊墙等,简直是“遭踏圣贤”。


  那时村子不通电,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乡亲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于是,百无聊赖的我每当周一和周四乡邮员来送邮件和报刊,总会跑到离村一里多路的山垭口上等待。


  邮递员一到,我就把村里的报纸和信件带上,先抽出溢满油墨香味的《贵州日报》,从头读到尾,读完后再把报纸交给当大队支书的堂叔。


  碰上有副刊版面的《贵州日报》,就私自收藏起来,慢慢地一遍遍反复读,爱不释手的文章还会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学习,几年时间剪了厚厚的三大本。


  文章读多了,心里就滋生一种想把自己经历的事写出来的念头。


  1992年2月,我点上煤油灯,熬了两个夜,写了篇题为《辍学以后》的文章,用信封封好贴上邮票后,就请送邮件的乡邮员带到镇里邮电所寄出去。


  1992年4月25日,《贵州日报》6版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辍学以后》。


  记得那是一个赶场天,我去镇里交公粮,顺便到邮电所看看有没有村里的信件。


  乡邮员刚把报纸分好,我拿起一份《贵州日报》浏览,竟然无意中在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在省报发表习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喜极而泣,几乎兴奋得晕过去。


  拿着报纸,一口气跑到坡上的小树林里,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报上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在眼前跳来荡去,心里的快感无法用言语形容,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一缕温暖的阳光。


  回家后,我将文章的原稿和报纸上见报的文章逐字逐句对照查看,了解了哪句被删、哪句增加、哪一段次序调整等等之后,我真切感受到了编辑老师的苦心。


  此后,我继续给《贵州日报》投稿,也收到过编辑老师的退稿。


  退稿中,老师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贵州日报》相继发表了我的散文《享受孤独》《面对月光》和《苦涩的相亲》……


  对于一个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农村青年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1996年6月,我听说平寨镇河湾村有个叫杨艳的农村女孩,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了贵州省冶金学校。


  因为母亲病逝,父亲服刑,两个弟妹面临辍学。收到贵州省冶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为学费问题整日以泪洗面。


  为此,我与《贵州日报》记者曾明到她家里采访。


  在采访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采访技巧。


  8月2日,我们采写的特写《要把弟妹抚出来》发表在《贵州日报》8版头条。


  随后几天,全国各地捐款捐物纷至沓来,六盘水市商校把杨艳作为特招生,免除了她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两个弟妹由当地民政部门扶助,直到考取学校。


  几十年过去,如今,早已毕业的杨艳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提起往事,她禁不住感慨道:“没有《贵州日报》的报道,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后来,我又采访了大用镇与奶奶相依为命的苦命女孩黄艳。这个女孩每天要从镇里往返10公里上学,寒暑假捡破烂积攒学费。


  1997年2月14日,《贵州日报》5版发表了我采写的报道《我要把书读下去》后,六枝三中不仅免费为黄艳提供了食宿,还全免了她的书学费。


  贵阳一位爱心人士承诺黄艳以后上学的一切费用由他全部承担。


  后来,黄艳考取贵阳市一所中专,六枝三中派专车送她上学,《贵州日报》的记者还进行了跟踪报道。


  《贵州日报》是我人生中的指路明灯和良师益友,迄今为止,我在《贵州日报》发表40多篇文章,有散文、特写、言论、读者来信、消息等。


  《贵州日报》引我上路后,我辛勤笔耕,笨鸟先飞,坚持不懈。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检察日报》《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300余篇,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和业余作家,出版了散文专著《日子深处有阳光》。


  《贵州日报》,我不离不弃的人生伴侣。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


  文/李恒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吴浩宇

  责任编辑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