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1949-1959年,他们见证贵州交通从起步到腾飞!

微信图片_20191001195606.png

  开栏的话


  七十年峥嵘岁月,每一代贵州人都有不同的记忆。这些记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经历,同时印证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贵州发展的辉煌成就。今日起,贵州日报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分七天连续推出《新中国之贵州记忆》栏目,通过分别采访出生于1949年、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1999年、2009年等七个年龄段的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家乡贵州的历史巨变。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

  1949——1959


  关键词:交通


  何学敏:我见证贵州交通从起步到腾飞


  我叫何学敏,1949年9月出生于贵阳,是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员工,一名在贵州交通战线工作了近40年的老“交通人”。

  我出生后的10年,可以说是贵州交通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运营、贵阳汽车站正式交付使用、首条贵阳至重庆民航航线通航……无数个贵州交通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生在这十年里。


  1951年8月3日,贵阳市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运营,6辆木炭车开始运营,结束了贵阳市无公共汽车的历史。(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59年贵阳火车站建成投用。


  那一年我十岁,还在读小学。“贵阳火车站建好了”的消息如平地惊雷般在城里传开,这让以前仅能从老师讲解和课本描述中了解铁路、火车等“新事物”的我很兴奋,立即约上几个伙伴去一睹其真容。


  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火车站的情景: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苏式建筑风格和暖色调的外墙,沉稳不失明快的建筑风格,在当时的贵阳算是很气派的了。车站门口人来人往异常热闹,赶路的旅客、前来观赏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喜庆的氛围让年幼的我激动不已。


  1955年  富有民族特色、设置较为完善的贵阳汽车站交付使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也是从那时开始,新中国铁路发展的触角正式延伸进贵州,为这个西南省份对外沟通交流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在往后60年的寒来暑往中承担起了打通地方经济命脉的重任。


  层峦叠嶂的云贵高原赋予了贵州优美景色与独特文化,但封闭环境也曾严重阻碍她发展的步伐。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在很长时间影响着贵州人的生活,这一点在我参加工作后体会尤为深刻。


  1957年,镇远县报京公路通车。(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1972年,我正式进入贵州省公路工程管理处(贵州公路集团前身)路面工程队工作,参与的首个项目在普安县。


  当时从贵阳到普安,老路不过300多公里,我们却花了足足一天半的时间,一大早从贵阳出发,约下午4点到达晴隆县。由于路况原因,汽车必须在此休整一晚,次日中午才到达普安。我们调休放假基本不回家,不是不想家,是回一趟实在太难了。


  由于交通闭塞,当地群众还保持着旧时的生活习惯,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有些事情现在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是当时地方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


  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从贵阳到普安只需两三个小时,市场上享有盛誉的“普安红”更是通过便捷交通远销海内外,当地群众也依托产业发展过上了富裕生活。


  我在公路集团工作到2009年退休,一直都坚持在公路建设第一线,切身感受到了贵州公路交通建设从少到多、单一到发达、落后到趋于先进的点滴变化。


  2011年12月30日,贵州省第一条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贵阳至清镇高速公路通车试运行。(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以前在单位经常听老同志念叨,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贵州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甚至没有一处专用的汽车站场。而如今,贵州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每个市州都设置了一级客运站,2018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9.7万公里,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从“千山万壑”到“高速平原”,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加快构建,贵州已逐渐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作为交通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成果享用者,我的内心满是骄傲和自豪。我坚信贵州交通的明天将越来越好。


  2016年12月29日,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1341.4米,主跨720米,桥面离水面高达565米,目前为世界第一高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记者手记

  高山挡不住 天堑变通途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交通建设的复杂和艰巨性,使贵州经济社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相对“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迎来了发展机遇。为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贵州提出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交通设施基础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地区经济振兴发展开拓坦途。


  穿越重山开大道,打通天堑筑通途并不容易。为此,贵州举全省之力,持续加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点发力,打出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2018年12月1日,贵州首条地铁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通,贵阳进入“地铁时代”。(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相继启动了高速公路、水运和铁路的集中建设会战。在打通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大动脉”的同时,舒畅普通公路等“毛细血管”,并推动乌江水道实现全线通航。不仅先后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村村通客运”、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而9个市(州)中心城市“市市通高铁”也将在2022年实现。


  “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经过几代交通建设者的奋斗,如今的贵州内通外连、路网交织,交通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交通建设的优势效应正在集中释放,必将为贵州进一步改革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强大的动力。


  故事


  周兴旺:路越来越好走 生活也越来越好


  “现在出门方便了,有高铁、高速公路还有飞机,连农村都有水泥路直接通到家家户户,交通条件比起以前不晓得好了多少倍,真是想不到!”说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的交通变化,1949年5月出生的三都自治县周覃镇周兴旺老人直呼“想不到”。

  1968年2月,周兴旺光荣入伍,要从周覃镇前往云南大理。“当时路又弯又窄还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太难走了,我单单从镇上到都匀就花了1天多时间。”

  路难行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周兴旺入伍的时候,“1971年,我转业到都匀,在单位当驾驶员,一直到2000年左右,路都还是不好走。”

  “20世纪70年代,我们从都匀开车去广州,整整花了4天时间。”周兴旺说,“那时候路不好走,一台车是不敢单独跑广州的,就怕路上车坏在路上。”

  进入21世纪,贵州省交通发展迅速。10多年的时间,高速公路蜿蜒如巨龙,串起了千沟万壑;铁路、高铁快速发展,让贵州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村村通、组组通不断推进,缩短了城乡距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9年,贵州实现全省30户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看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我心头高兴得很。”2017年,周兴旺约着两个老战友,从都匀乘坐高铁,去了一趟广州。“我们就是想去体验一下高铁。以前要4天才能到,现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早上出发,还能去广州吃午饭,太方便了!而且高铁又平又稳,坐起来舒服得很。”


  如今,黔路不再难行。“以前我们出门主要是靠走路,现在我的孩子们出门有高速、有高铁、有飞机,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周兴旺笑着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朱迪 梁晓琳

  (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