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货出山”怎么“出” ?三组关键词告诉你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悦

  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旷光彪



  9月23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通过“减、融、服”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带动了农户增收,也推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显著成效。


  据统计,贵州绿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从2016年的75.4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1.49亿元,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微信图片_20190923162053.jpg

  贵州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杨明凤介绍“黔货出山”相关情况


  “贵州组建了贵州绿色农产品促销专班和商务攻坚梯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产销调度机制,在摸清全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底数基础上,采取强有力政策措施,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创新产销对接机制,拓宽畅通省内外销售渠道,促进贵州绿色农产品强产业、提质量、创品牌、塑形象、闯市场。”贵州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杨明凤在发布会上说。


  为了推动“黔货出山”,贵州省围绕一下三个方面,持续推动“黔货”以“泉涌”之势融入市场。


  夯实流通基础体系,大力推动“黔货能出山”


  一是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贵州制定实施《贵州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围绕全省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12个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建设公益型、共享型、移动型产地冷库,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冷库722座,较2016年增长134.42%;冷库库容达120.57万吨,较2016年增长175.27%。


  二是加强农商互联体系建设。统筹整合资金在全省实施70个农商互联示范项目,布局建设120个前联生产、中联流通、后联销售的农产品集配中心。


  三是加强团餐配送体系建设。组建贵州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推动省内186家团餐配送企业与全省500余家重点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展精准对接。以团餐配送企业为依托,深入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超市”行动,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


  构建长效对接机制,大力推动“黔货稳出山”


  一是建立定向采购机制。推广“消费扶贫”模式,推动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食堂按照“就近供应”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采购力度。截至目前,省内公共机构采购农产品本地化率已达50%以上。


  二是建立定点产销机制。摸清极贫乡镇农产品产销对接情况,推动大型批发市场及惠民生鲜超市开设扶贫农产品专区,全力推进农产品促销,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和1个电商网店,每个贫困县在对口帮扶城市开设1个以上农产品直销窗口。


  三是建立订单直销机制。通过“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引导省内外大型批发市场、零售餐饮等市场销售主体与贵州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长期产销合作采购订单,推动形成“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良性发展模式。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大力推动“黔货多出山”


  一是“在东部下功夫”。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产品省外产销供应体系,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120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多次在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多长推介展销活动,实现了菜单式推介、精准化对接,直供性销售。从今年8月起,我省平均每天有100吨蔬菜持续稳定供应上海、广州等地市场。


  二是“在海外下功夫”。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在云南河口、越南老街等地设立海外分销中心,建成境外分销中心8个,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市场。毕节白萝卜等优质农产品已远销到迪拜等市场。


  三是“在自身下功夫”。实施“十百千”消费提质工程,改造提升10条特色商业步行街,信息化升级100个传统农贸市场,建设1000个便民销售网点。推动成立贵州蔬菜集团,引进70多家重点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全省涉农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开展38期农村经纪人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500人,提升产销对接本领,持续壮大职业农民和农村经纪人队伍。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