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透过硝烟看长征——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观感

  八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遭受湘江失败,减员过半,在湖南通道转兵贵州之后的四个多月里,足迹遍及遵义、毕节等地六十多个县,经历了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三大著名战役和黎平、猴场、遵义、苟坝四次重要会议,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利用影视艺术手段,第一次真正完成了对“遵义会议”这个概念全面深入的解读。那就是“遵义会议”是在炮火硝烟的包围中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冲破迷雾,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就剧作的史实性和文献性以及字里行间的文采而言,称其为史诗级的作品也不为过。


  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史诗。”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艺术地描绘了这部史诗的重要章节。这当中发生的每一场战斗无不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气魄,也浸染着红军将士的鲜血与汗水。可以说红军在贵州的三大战役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生机;打出了中国光明的未来。那场面不可谓不轰轰烈烈!不可谓不残酷!不可谓不壮美!是啊,当我们为那些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英雄动容扼腕的时候,真的是在感受一种壮美,而这时那些硝烟炮火俨然就是英雄形象的衬底。真的,那一个个炸点,炸飞土石与残肢;那一排排弹孔,洞穿空气与肉身……可是,《伟大的转折》那么众多而且浩大的战争场面,却没有发放出血腥、恐惧及过度紧张的情绪。那或如轻纱、或如风暴、或如滔滔洪水的硝烟炮火反衬出了红军将士的矫健与无畏,把英雄烘托得更加高大俊美,使他们的英灵永存天地间!既达到了内容情绪应有的效果,又没有引起视觉感官的不适。这就是影视剧应有的美学原则,这就是艺术水准。


  最近这些年,因业务工作的需要,我也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影视剧,好些在烟火布局上就有失水准。大凡开战,要么炸声响处建筑坍塌大半边,敌人倒下一大片;要么橘黄色的火球腾空而窜,貌似蘑菇云;要么手执炸弹凌空一掷,敢叫敌机有来无回;要么满地火苗,连青青小草都化为灰烬;要么残尸遍野,狰狞可怖。看似热闹,也成全了某些所谓专业人士常说的什么造势或营造气氛。实则没法细看,有时炸弹还未炸人却已倒下,漏洞百出,穿帮不断,甚至无中生有,令人莫名其妙,难怪业内业外都有“神剧”或“雷剧”之说。


  战争剧的创作,战场氛围营造得好坏是剧作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伟大的转折》完整地再现了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四个多月的艰难历程,篇幅大、场面大,创作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把控难度可想而知,这里提到的炮火硝烟就是一项极难极险的行当。如突破乌江、攻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许多战争场面,动作演员之多,视野纵深之远,镜头里常常会出现数十个炸点以及其它更多的烟火设置。特别是攻占娄山关那一场,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植被交错,在演员动作节奏快且不可能有序的条件下设置那么多炸点,既要保证拍摄效果,又要保证人员绝对安全,很难想象烟火师是怎么做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昆明陆军学院承担过总参一些军教片的摄制任务,期间与当时被影视界称为烟火大王的刘李老师(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烟火师)有过一些合作。刘李对还原战争场面的烟火布局和操控水平之高是业内有口皆碑的,令我十分佩服。这些年,很难看到刘李那样的烟火师,在反映战争的电视作品中也很难看到令人信服的烟火场景。然而,今天看了《伟大的转折》却倍感意外,该剧的烟火设计与操控水平,远远超过近年来很多表现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从观众的层面看,它逼真、可信,有如身临其境;从业务的层面看,它炸点布置合理,爆炸当量适度,时间拿捏精准,药孔填充物选择恰当,所有烟火布置均与剧情密切扣合,空间造型大气而得体。该剧我已经看了两遍,很难在它的烟火部分发现瑕疵,这在业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难以企及的。


  透过弥漫的硝烟,我们感受到了历史风云的惊心动魄和八十五年前那场转折的艰难曲折,看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的信念、胆略及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深刻地认识到了伟大转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硝烟散去,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想,这正是《伟大的转折》艺术魅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