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荒山凸岭到万亩林海,听三代护林员讲述海雀蜕变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王星


微信图片_20190826145907.png


  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荒山凸岭到万亩林海,海雀村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7年冬天,从文朝荣带领海雀村村民在荒山上种树开始,32年来海雀村从以前的“和尚坡”变成了现在万亩林海。如今,全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70.4%。


海雀村.jpg

如今的海雀村(李栋摄)


  32年来,从最初的栽树到如今的护林,海雀村已经诞生了三代护林员,三代护林员的生活也因为这片林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代:种树,是为了填饱肚子


  今年67岁的王学方老人来到万亩林海,抚摸着自己曾经种下的华山松,感慨地说道:“这些树子刚种下时只有几寸高,现在它们长大了,我们也老了,不过看到我们村现在的样子,我也很知足了。”


王学方.jpg

王学方和自己种下种下的树合影


  1987年,正值壮年的王学方就跟着文朝荣一起一颗一颗地把树苗种到荒地里,从开始种到种完,他都全程参与。


  “当时我们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太瘦了,我种一亩包谷,只有两三百斤的收成,其他村一亩土地种的粮食比我们三亩地种出来的还要多,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回想起来,王学方很心酸。


  “我们开始种树的时候,大家的想法是‘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种树成为了王学方这代海雀人获得粮食的唯一途径。


  几年后,种下的树苗长大了不少,水土流失的问题得以解决,村民们开始用地膜种植包谷,庄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几倍,王学方也填饱了肚子。


  “后面我家的庄稼一年比一年好,家里也养了几头大肥猪,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庄稼收成好后,想吃肉随便吃咧。”王学方笑着说。


  1994年,日子变好后的王学方接替文朝荣成为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把让海雀村人填饱肚子的林海管护好成为了他干工作的头等大事。


  第二代:因为护林,日子越过越好


  王学方的侄子王光德以前常年在家以务农,村里开始用地膜种植包谷后,一家人的吃饭便不再是问题。


  “我们这代人吃饭是没有问题的,但就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自己养了一头母猪,每年卖猪仔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在村里已经算过得去了。”王光德说。


  吃饭的问题解决后,住的地方也随之解决了。2010年,王光德家被纳入到村里危房改造项目,用建房款和自己的一笔钱,修了一套新房子。“我家以前住在30平的土墙房,房顶用泥巴盖住,再在上面铺一些茅草,一到下雨就会漏雨,得了建房款后,我就马上修了自己的房子。”


  吃住解决后,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


  2014年,王光德成为了海雀村的护林员后,再也没去“地里刨食”了。后来他还成为了11名护林员的队长,每天带领队员们看管万亩林海。


1.jpg

王光德在万亩林海里工作


  “我当护林员一个月工资有800块,一年算下来也有9600块。”


  2016年,王光德还身兼两职,被纳入到村里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每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


  “一年下来,我的两份工作加起来有三万多的工资,我家不仅买起了电视机洗衣机,还用上了电冰箱,日子比以前种苞谷好太多了。”王光德笑着说。


王光德.jpg

王光德向记者介绍万亩林海


  现在的王光德一家,女儿女婿也搬来和他住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去年家里还买了辆轿车,王光德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第三代:要把万亩林海变为“万亩金海”


  今年35岁的的文均福是文朝荣的孙子,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往林海里到处跑,从小便对这片林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4年,他成为了村里六个护林员之一。“当时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我就自愿报名,想为我爷爷分担点负担,让他轻松一点。”深受爷爷影响的文均福回忆。


  两年后,护林人员调整,文均福看到村里新建了好多房屋和一些大型工程进驻,海雀村却没有一辆运输车,爱琢磨的他便向信用社贷款3万多元,买了海雀村第一辆农运车跑起了运输。


  “我觉得趁年轻就应该去闯荡一下,结婚后就在我们村给人运输砂石料,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人排队等我拉货。”


  直到2017年,文均福都在与他的农用车打交道。后来村里换届选举,文均福成为了海雀村村委会副主任,他放弃跑了十一年的农用车,买了一辆家用的轿车。“我就把车卖了,因为这么多年也挣了不少钱,每年都有十多万的收入,看到村里好多人都买了车,我也跟风买了一台。”文均福说。


  成为了村干部的文均福开始思考如何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文均福.jpg

正在工作的文均福


  “我刚刚成为副主任时,就开始考虑在林海里面做文章,因为我们村2016年就脱贫了,但要让脱贫后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年轻干部该思考的问题。”


  现在,文均福和村支两委开始谋划在万亩林海搞林下养殖,让先辈们种下的树木真正成为海雀村人的“金钥匙”。“我现在虽然没做护林员了,但我依然有责任把这片林子守护好,让它产生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我们现在探索在树林里试种独角莲和搞林下养鸡,如果成功了,我们就会大面积铺开,让这些产业覆盖我们村的全体老百姓。”文均福说。


  从种树到护林,海雀村三代护林员见证了海雀村三十多年的变化,海雀村的变化也让三代人的生活展现出不同的时代样貌。


  在文朝荣等人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海雀村种植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现在,全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上升到2017年底的70.4%,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


  目前,全村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已种植红豆杉、北海岛黄杨2600亩,抚育森林3140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三年以后可达到81.2%。


  34年来,海雀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17年底的8493元,增长了225倍;人均占有粮食从1985年的不足107公斤增加到了2017年底的395公斤。


万亩林海.jpg

海雀村万亩林海


  从“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到贫困发生率0.63%,曾被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海雀村,因为万亩林海,正朝着美丽乡村转变。


  全村人梦想的“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已经成为过去,2016年,海雀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了从昔日“苦甲天下”到如今“林茂粮丰”的蜕变,现在,海雀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前行。(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