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大龙“特别夜校”春风化雨

  比村貌、观社区,比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在新居民夜校课堂上,大龙开发区新居民代表讲述的亲历变化和切身感受,常常引起到场街坊邻居的热烈共鸣,掌声不息。

  从今年3月8日开课以来,大龙开发区新居民夜校已开讲6次。主讲人有开发区领导、有部门负责人、有企业管理者、新居民代表等,讲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一要上好党的政策宣传课,引导新居民做政策上的明白人,感党恩、记党情、跟党走,珍惜好时代;二要上好精神文明提升课,帮助新居民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完成村民向居民的转变;三要上好就业创业引导课,促进新居民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工作,加快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大龙开发区脱贫攻坚夜校开班仪式上,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启明强调,职能部门要围绕‘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目标,以实际工作成绩丰富夜校内涵,以“三堂课”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为大龙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凝神聚力。

  龙江新区一角

  为了丰富好“三堂课”的内涵和外延,大龙开发区新市民夜校除讲习国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实用技能等外,还善用易地移民搬迁群众用身边人与身边事进行感化教育,尽力让乡亲们“感同身受”,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收获,旨在快速融入第二年家乡开启新生活、新征程、新未来。

  最近,记者在大龙进行“四力四全蹲点”采访采访时,分别走进三个新居民家庭,感受新居民夜校给他们带来观念的更新等等。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全家总动员”的幸福,刘向州十分感恩——

  “我们要更勤奋努力地把生活水平搞上去,否则真是辜负了国家给的这么好的家庭发展机会!”

  刘向州一家5口原在德江县桶井乡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得知可通过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迁到大龙,刘向州毫不犹豫便做出了决定。

  刘向州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差,再加上兄弟姐妹多,生活更显困难。为减少一双吃饭的筷子、减轻家里压力,懂事的他14岁便远赴广东一带打工。

  年弱,既没体力有没技能,挣钱不轻松,他常常只能勉强维持个人温饱。“生活方方面面都很艰辛,我慢慢懂得凡事要忍让的道理,于是纹了个‘忍’在前臂上。”十多年过去,“忍”依然清晰,见证他的性格被锤炼得坚韧、养成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

  成家后,刘向州家里情况也不如意。老地方、老环境、老状态,父辈的老故事眼看着又要继续在这一辈上演。好在一家子在他的带动下,家人都有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无奈“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环境,如同魔咒实地家庭困难依旧。

  刘向州跟安仕凤在做绿化

  而真正的改变,是从搬迁开始。

  搬入安置点德龙新区新家后,吃过没有技能的苦的刘向州,鼓励大儿子参加开发区组织的就业技能挖机培训。“大儿子打电话来说,在铜仁学挖机很顺利。二女儿正在实习,即将毕业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小女儿就近在大龙中学上初中,而我们夫妻都在做绿化,家里境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向州与爱人安仕凤一个月工资收入超过5000元,经济条件改善,吃穿用度今非昔比。还不时将留在老家的母亲接来住上一段时间,一家人都觉得幸福。

  在之前的就业技能培训中,安仕凤已掌握缝纫技术。两口子的想法很一致,多个技能傍身,心里头有底。“我想参加电工培训班,考取电工资格证,以后还能兼职做点事,增加收入。”

  德龙新区一角

  刘向州感恩搬迁政策让一家人走出大山,过上曾经只能想象的生活。“我们要更勤奋努力地把生活水平搞上去,否则真是辜负了国家给的这么好的家庭发展机会!”

  告别曾经的苦难与往事,在第二家乡开启新征程,罗会英心存感激——

  “易地搬迁政策给了我家这个机会,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在德江县稳坪镇农村老家时,张玉波肩上的担子一直很重:爱人罗会英身体不好,下不得田地,他一个人承包了所有农活;3个女儿读书,要用的现钱通常只能靠卖年猪所得维系,开支困难。

  那时,罗会英心疼丈夫、心疼女儿,恨自己没有能力为家里多做一点;女儿们心疼父亲一年累到头、心疼母亲常年带病操持家务,只为送她们好好读书。

  家庭面貌改善,成为一家5口的迫切期待。2018年1月搬到德龙新区后,这个家的期待很快实现。

  德龙新区为民服务中心

  张玉波进入小区物业做保安,月工资2000元。告别传统耕作,以新的劳动方式赚取更好的收益,他轻松下来,笑容多了,体重也有所增加。父亲的变化,让孩子们很开心。

  开心的事,可不只一桩。罗会英在多年“赋闲”自责后,也同样因找到了自我价值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在小区打扫楼栋卫生,月工资1800元。

  对患有腰腹疾病的她而言,保洁工作并不像旁人眼中那般较为轻松,但她感恩工作,珍惜为家庭做更多贡献的机会。拖地环节,提水是个挑战,了解她情况的街坊看到,会主动帮忙;不了解情况的,也会应请求伸出援手。越是感觉温暖,她越是认真负责,力求把手头事情做到最好。

  “在老家内内外外辛辛苦苦忙一年,也就只能图个糊口,很难有闲钱存下来。”回忆家庭点滴,罗会英有很多话想倾诉一番。“那样的状况下,我想不出家里能有什么出路。是搬迁政策,给了我们家这个机会,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每月有3800元的家庭收入,罗会英以前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一个月能赚到一头年猪钱。“搬过来后,大女儿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二女儿打算学一门技能,可以更好地立足社会;小女儿即将到到玉屏上高一,家里情况较以前好多了,日常开销后也有能力送她读出来。”

  罗会英对家门口就医也满怀感激。“以前从家里去集镇问医拿药,去去来来很麻烦。现在小区里就可以看病,而且新农合医保即时报销,方便得多。”

  从四处“漂泊”到“扎根”第二家乡,申学飞如是感慨———

  “孩子性格和大人状态的变化,都让老人家感到欣慰。我在电话这头听到他们的笑声,感觉很幸福。”

  申学飞在学习《“两违”整治工作基本知识汇编》

  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龙江新区的申学飞,是麻音塘街道和社区临时居委会干部常提到嘴上的一个新居民。

  去年8月3日,德江县长丰乡申学飞一家5口,从外出务工地浙江宁波辗转迁入大龙。搬进新家那天,申学飞在阳台上看小区环境、看园区企业,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新家园!

  “每月总收入能到1万元,但除去生活起居开销后,也没剩啥子钱。孩子们一学年的总费要3万元,家庭负担重不说,没有个稳定的家,孩子成长已然受到影响。”带着3个孩子一起在外“漂泊”的家庭故事,被搬迁翻入记忆。

  得知政府准备将其所在村民组整组搬迁大龙时,申学飞还在外忙事情。尽管没时间来目的地提前考察,但需要一个家的长期愿望和现实需求,让他下了决定后就未有动摇。

  初来大龙,他做起水果生意,赚了点钱。期间,因前期在外,没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对社区一些工作开展,他有不理解、不支持的时候。在街道、社区人员的持续解读宣传下,他认真了解各项政策,看到政策覆盖带来的积极变化,思想出现很大转变。

  今年4月,申学飞等4个龙江新区新居民被推荐到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上班。在“两违”执法、巡查等主要任务中,他们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尽心完成;下班回到小区,看到乱停乱放、当街闹纠纷等不文明行为,也会主动上前管理、劝导。4个人的坚持,加速了小区良好秩序的形成。

  申学飞的妻子李琴就近入龙江幼儿园上班,已在放暑假后带孩子们回老家玩了。以前,她也在暑假里带孩子回去,但这一次回去跟之前已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孩子性格和大人状态的变化,都让老人家们感到欣慰。我在电话这头听到他们的笑声,感觉很幸福。”

  这三个家庭的变迁只是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侧面和缩影。跨区域搬迁到大龙新居民正在融入这片希望的热土,重新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开端……眼下,他们正在兢兢业业为未来的幸福奋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首先需要精神脱贫,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大龙开发区党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王开元表示,“干事创业需要精气神,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依托新居民夜校,丰富“三堂课”讲习内容,凝聚更大更强的活力,努力让新居民同步实现奔小康目标。”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