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西南:把握“八要素” 破解“产业难”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文君 方林


WechatIMG593.jpeg

七月的硐坪村,漫山遍野一片“薏仁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林 摄


   7月的硐坪村,漫山遍野一片“薏仁绿”。


  “以前,硐坪这种边远村平时都没有人来,种点庄稼也没有人收购,好不容易人背马驮运出去了也卖不了好价钱,群众可吃够了苦头。”看着眼前满山的薏仁米,省人大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兴仁市委常委、副市长,硐坪村第一书记曾蔚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过上好日子,村里人漫山遍野种过玉米、核桃、高粱......凡是能种的都一一试过了。东西能种出来,但是不好卖,找不到市场,而且运费实在太高。”在曾蔚眼里,重重大山把硐坪人牢牢困住,“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是没有出路的,想要找到适合硐坪的发展路子,必须玩点‘新花样’。”


  曾蔚所说的“新花样”,就是“为卖而生产”。


  “兴仁是中国薏仁米之乡,这里出产的薏仁米一直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但长期以来,很多村仅仅是薏仁米的原料生产地,没能抓住薏仁米的真正价值。”兴仁市财政局支付中心的驻村干部丁轩伟拿出一盒薏仁米产品——“薏小白”向记者介绍,“把村里的薏仁米进行加工包装后再推到市场,价值就能大大提升,你看,这样一盒‘薏小白’,能卖到19.8元!”


  丁轩伟告诉记者,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是硐坪的机会。薏仁米是多种养生产品的原材料。“用薏仁米作为原料开发诸如薏仁面、薏仁粉、薏仁精油等多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能提升薏仁米产品的附加值。”


WechatIMG592.jpeg

兴仁薏仁米产品——“薏小白”。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林 摄


  除了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在丁轩伟看来,网络时代也给了诸如硐坪一样的广大农村解决农产品销售无市场、市场远等难题的机遇。“网络能将生产与需求有效对接。我们可以在网店直接销售产品,再通过顾客反馈改进产品,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丁轩伟介绍,目前硐坪村已种植薏仁米1000余亩,并投入1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加工销售渠道,“薏小白”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硐坪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自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黔西南“按图施工”,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将农业产业“为吃而生产”变成“为卖而生产”,不断破解产业扶贫难题,结出硕果累累:


  兴义市规划打造茶叶、烤烟等“两叶两果一业一园百花”产业带,沉寂多年的“大红袍”“海子梨”等众口皆碑的好产业好品牌被唤醒。


  兴仁县的薏仁米产业已经形成了38种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安龙县“一主三辅”主推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产业发展,遍地的大棚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篮。


  普安县依托茶叶和长毛兔形成“一红一白”产业格局。


  …………


  2018年,黔西南完成农产品销售25.2亿元,同比增长5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81元,增速为10.3%。今年,黔西南将持续、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继续牢牢把握“八要素”,调减低效籽粒玉米60万亩,加快38个500亩以上大坝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幅产业兴旺的画卷,在金州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责任编辑:袁燕)


  【链接】“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


   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紧扣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和基层党建“八要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把玉米等低效传统产品调下来,把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让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同时,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不代替农民、不抛下农民,将农户视为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主体,由企业和合作社带着农民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