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茶有话说 | 怎么定义茶人?如何评价贵州茶?赋予茶文化,要害在哪里?魏濂舰、罗仲鸣、兰原、谭芸、古昶他们这样说……



  半个月之前,我们做过一期“文人谈茶”的专题;这一期,我们邀请茶产业不同领域的从业者来谈茶。


  文人从品茶的角度谈茶,态度更超脱,风格更唯美;茶人从实操的角度谈茶,体验更丰富,经历更艰辛。对于文人,与茶的相处更像童话的结尾,双方“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对于种植、生产、营销等领域的茶人,与茶的相处更像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五味杂陈悲欣交集。


  这就来听听我们对特邀的5位茶人的专访。



  特邀嘉宾

  魏濂舰(普定县茶业协会前秘书长、副会长)

  罗仲鸣(贵阳翰林茶苑“茶聖堂”品牌创始人)

  兰原(贵州之乎者也茶业有限公司法人、兰妈妈多彩衣妆苗绣博物馆馆长)

  谭芸(“风茗丛来”古树普洱茶品牌创始人)

  古昶(天羽茶斋凤凰单丛茶贵州总代理)

  主持人


  茶人与喝茶

  

  主持人:在给这个“茶人谈茶”的选题邀约采访对象时,我才发现自己对“茶人”这个身份概念模糊。是种茶采茶的算“茶人”,还是茶叶生产加工的算?还有开茶馆的,创立个人茶叶品牌的,卖茶的,又或者品茶鉴茶的,甚至是茶具设计生产以及撰写茶文化专栏的……您怎么定义“茶人”?在茶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从业者中,哪类“茶人”更贴近茶文化的核心?


  魏濂舰:所谓“茶人”,是一个笼统、包容的概念,种茶、卖茶、开茶馆者均可称为茶人,自然也包括那些拥有使用茶具及探究茶业发展历史、茶艺、茶道、制茶的专家等“大家”。不过,以我的拙见,作为“茶人”,需具备能饮茶、喜茶这一基础条件,当然,无论何种身份,只不过是一种“道具”,只有借助这个外形,理解并达到生命的一种境界,方为真正的“茶人”。在茶产业链条上的从业者中,只有秉持内心的沉寂和执着,不随波逐流才能接近茶文化的核心。


  兰原:我对茶人的概念也是模糊的,甚至觉得莫名其妙。


  唐朝陆羽,煮《茶经》开《茶学》,未以茶人自诩。


  宋朝徽宗,立《大观茶论》创茶之美学,前丁后蔡造宋茶之精妙造极,未以茶人自诩。


  明清,众雅闲逸士,定瀹茶功夫,演茶之千变万化以全类,悦心意,悦神志,风尚传至当下,未以茶人自诩。


  古人格物修识,琢技磨艺,严守精行敛德之业操,以茶之味,茶之益,茶之美惠及天下,皆未以茶人自诩!今天的我们,技艺、学识、体悟、智慧,未及前人百之十一。何必以此自扰?


  其次,茶事六艺——栽种、采摘、制作、保存、冲泡、品饮。前三者是创造产品,是为艺茶之农,以取良材毕精工,不以次充好为安身之分。后三者是使用产品,是为行茶之客,以尽心力至诚敬,勿欺客作伪为立业之本。事茶者以茶为业,自然是更近茶文化核心,是渊源。


  罗仲鸣:无论是加工还是卖茶的,都是茶人。在茶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中,茶艺师更贴近茶文化的核心。他们是百科全书,是文化的使者。


  谭芸:爱茶的人可以被称为“茶人”。我们中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茶是唯一一个从饮食文化及风雅诸事中脱颖而出升华为“道”的,即为“茶道”。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天地自然的规律。


  所以,我理解的“茶人”,不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或处在茶产业的哪一个环节当中,至少应该是在通晓茶叶基础知识、中国六大茶类,乃至采茶、制茶、茶叶品鉴的基础上,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茶的起源和经典文献,同时还具备茶一般“精行俭德”君子品德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茶人。


  古昶:2003年,在全国专业茶论坛“三醉斋”里,对“何为茶人”进行了一场争论,形成以下几个观点:1、喜欢饮茶且具有一定品鉴力的人;2、研究茶的专家、学者;3、长期从事茶业生产、加工、制作的人;4、茶业品牌经营者、茶馆馆主。但最终也未对“何为茶人"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定论,到后来甚至演变成“真茶人”和“伪茶人”之争。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全国知名茶专家和学者。我认为所谓“茶人”,要对茶发自内心的喜爱,对茶心存敬畏,追求茶的本质而非形式,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茶进行学习和研究且能形成自己对茶的观点。如能做到爱茶、敬茶、习茶、研茶、懂茶,就能贴近茶文化的核心。


  主持人:我个人偏爱贵州绿茶,但不少爱茶的朋友表示很鄙视,因为一是性寒,伤胃;二是“相比其他品种,卖不起价”……原来茶也分高低贵贱,不喝点名贵稀缺的,都不好意思闯荡茶叶的江湖。您作为茶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罗仲鸣:只要自己爱喝且喝起来很舒适的茶就是好茶,无关高低贵贱。


  魏濂舰:绿茶虽有伤胃的“软肋”,但与过度饮用,与茶汤浓度过高有关。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体质因生存环境而异,只有适合自己、且适度方为最好。未经过度加工的贵州绿茶,因其独特生长的自然环境,品质和重要地位不容小视。固然不乏有跟风者追逐名贵与稀缺,这种消费心态,最终就像茶汤上的泡沫一样会被摒弃。


  谭芸:按照唐朝茶圣陆羽《茶经》的阴阳观、五行观,以及《黄帝内经》的观点,茶也分五行阴阳——春天五行属木,主生发,五脏主肝脏、颜色是绿色,适合饮青茶(乌龙茶类)、绿茶;夏天五行属火,红色,对应心脏,适合饮红茶;秋天五行属金,白色,入肺经,宜饮白茶;冬天五行属水,黑色,主肾脏,喝熟普、黑茶;每个节令最后十八天叫做长夏,五行属土,对应脾胃,宜喝黄茶(或者颜色发黄的茶,比如老生普等),养脾胃最好。


  古昶:茶的冲泡很关键,合适、熟练的冲泡技巧,能明显提升茶品的口感,在茶的品鉴过程中,冲泡得当能扬长避短。


  分享一个我的习茶经历:我入行一段时间后,普通茶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口感,开始追求喝高端茶、稀有茶,喜欢高端茶、稀有茶所富含的香气和韵味,还在我的恩师叶汉钟面前沾沾自喜,说自己会品茶了。师父说,你去拿一款店里价格最低的茶来,我泡给你喝。让我惊奇的事发生了,通过他的冲泡,这款低端茶竟然表现出了高端茶、稀有茶所特有的香和韵。从那以后我改变了观念,认识到茶的冲泡技艺在茶的品鉴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我认为,茶叶无贵贱、冲泡见高低。


  兰原:所谓绿茶性寒,伤胃,那就证明你喝的那一杯绿茶没做好,是不太合格的产品,而不是绿茶类不好。制茶的演变,从唐宋到明清的散茶,从蒸青到炒青,理论的依据其实就是中医的药材炮制理论,制茶把中药炮制手法中能用的技巧移植过来。有些是有意为之,有些是同一个文化体系下的偶合暗合。那么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平相期。但求中正。所谓的含量,只应该是平中偏凉,平中偏温而已,寒性燥性的茶都是单个产品品质有问题,不能以偏概全的打击哪一类茶。


  茶人谈贵州茶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贵州茶?和外省茶叶相比,贵州茶的优势和劣势各在哪里?


  兰原:贵州茶优势就是,因为地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斜坡带,喀斯特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土壤结构多样化,土壤养分丰富。气候无比适宜种茶,茶树有效生长期长,休眠期短,光照,雨水都对茶而言刚刚好,是放眼全世界都难得一求的宜茶区域。


  劣势是缺少体系,茶事六艺所有环节始终无法形成因地制宜的自我体系。因此,物种选育,质量品控,茶产品特色,人才培养都有欠缺。


  古昶:贵州处于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茶的整体质量很好,茶的营养成分、水浸出物含量非常高。但是,贵州茶的品牌辨识度、产品附加值与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存在茶产品多样化不足、茶叶精加工环节比较薄弱、从业人员泡茶技艺有待提高等问题。


  魏濂舰:贵州绿茶是国茶中的佼佼者,无论与其他绿茶或非绿茶类相比均应执茶类牛耳。但贵州茶叶品牌杂多、规模较小,未形成集团优势,且加上其茶文化历史不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之类的“老牌”茶业文化流传广,制约了世人对贵州茶的全面了解。


  罗仲鸣:贵州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贵州茶品质高,营养丰富,拥有全国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茶资源充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茶,首先是文化产品,排除文化属性之后的茶,并非消费必需品,茶的这一特征十分突出。古今中外但凡茶文化发达的地区,茶产业都十分兴旺,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贵州茶产业发展环节当中的劣势在于文化溯源不足,应用短缺。主流茶文化包容性低、排他性强,空间狭隘。


  主持人:您走访过贵州哪些地方的茶山?最中意贵州哪里的茶?为什么?


  魏濂舰:都匀、湄潭、凤冈、贵定,都是贵州绿茶发展较早较好较成规模的地区,我亲临过这些地方的茶山,安顺与之相比,常有自渐形秽的感觉,当然其间的距离也正在拉近。


  安顺的茶叶中,我认为普定洪家山(亦为朵贝茶系列)茶较佳,它是有历史的,明清时代就已经外销到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其优势就是保持其自然原生状态,亦可谓“野茶”。这是我走访很多茶山后依然最中意朵贝茶的缘故。此外“朵贝”一词蕴含一种乡野的诗意,也是我最为喜欢的原因之一。


  罗仲鸣:20多年来一直对贵州都匀、贵定,遵义湄潭等地茶叶情有独钟。主要原因还是源于这些茶的历史文化背景。


  谭芸:贵州从当初44个重点产茶县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县,黔北、黔南、安顺、黔西南各处茶山都很美,各有特色,几乎是不分仲伯。最中意花溪久安乡、遵义务川、金沙清池镇等,因为这些地方依然有尚存活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会让人感到震撼,在那些大茶树面前,你会油然升起敬畏心。


  兰原:黔南、黔西南、黔北,是我在省内去得比较频繁的产区。我最喜欢的还是贵定云雾山,都匀的团山哨脚。我更喜欢林地间的小茶园。茶在花果下,人在草木中。


  主持人:从您的实践经验来看,生产一款好茶和让它拥有好的销售渠道,哪个环节更难?您为此做过了哪些努力?


  兰原: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茶作为中国的传统生活要素,也在面临时代的挑战。如何保证自身健康自然的属性?如何面对年轻消费者的场景需求,情感需求,认同需求?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传统的好茶标准更平易近人,如何更多地进入用户快速切换的生活场景。我们的品牌还同时提供茶品和器具产品,这不是简单的增加品类品种问题,是茶与器如何匹配,用户如何能用我们的器皿享受一杯好茶?材料、工艺、品规、造价等等,是一个工作体系,而不是一个工作点。然后前几年又推出了挂耳旅行装。我们想让我们的用户,在移动的场景中不用带那么多成套的专业器具,只需在任何地方取一个杯子,就可享受一杯他习惯的好茶。之前以为很简单,给茶换一个包装不就行了?事实上,除了测试各种滤纸的萃取速度以外,我们还花了很多时间去改进茶叶加工的流程细节,让茶产品能适用于这种保存环境,冲泡方式,口感与传统的冲泡方式间差异不能大,不能说换了挂耳茶包,就像喝的是另外一种茶。


  所以到今天,我们的产品无需使用冷链的低温保存,在常温下不但可以品质不下降,而且综合口感还会提升,无需过分考虑水温,统统可以满足开水冲泡,冷水浸泡,冰滴,只要茶叶好,随便怎么泡。现在我们正在调试,在保证自然无添加的健康新茶饮,希望能从咖啡哪里,糖精奶精的奶茶那,吸引一部分对健康对自然更关注的年轻受众,期望他们关注并进入茶的世界。


  罗仲鸣:我个人认为就贵州而言,茶叶销售渠道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茶文化传播,能够胜任这一文化使命的就是茶艺师。他们是茶文化的使者。他们的水平能体现出茶叶的独特性和品质。


  古昶:生产和销售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专业的事应由专业的人做,最好是产、销分离,建立专业生产团队和专业营销团队,所以不能说哪个环节更难,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主持人:魏老师,普定的朵贝茶是贵州名茶,从您当年担任普定茶业协会副会长的实践经验来看,这个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魏濂舰:朵贝茶虽经多年打造,但由于规模较小,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诚然,与2006年普定县列为贵州20余个茶业重点发展县以前相比,早已今非昔比,种植面积10余万亩,100余个朵贝茶品牌在“中茶杯”“中绿杯”相继获奖,2013年朵贝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朵贝茶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品质优良是为首要。此外与每年均有大量项目资金投入,对茶业生产一步一个脚印的扶持有关。县委、县政府连续举办一些茶文化节和制茶大赛,省、市农业部门多次组织朵贝茶经营、生产人员到省内外参展等,都是朵贝茶振兴不可或缺的原因。


  茶人谈茶文化


  主持人:爱茶的人都强调茶文化,卖茶的人也就都努力打造文化茶。您认为提炼一个茶品牌,或者经营一个茶空间,要赋予它文化意义和品位,要害在哪里?


  兰原:我其实不是那么刻意去强调和鼓吹茶文化,我更愿意提倡茶生活。我并不认为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和所谓品位能对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经营体如何如何。我不想把生活和文化对立起来。茶对生活的意义,古与今同,就是功能与美。茶的功能就是口感好不好,喝了之后体感舒不舒服。茶的美感正如冈仓天心说——就是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寻求完美。就是有茶的生活能不能唤醒内心的真善美,能不能有助于我们平静内心,善予他人,愉快交流,发现欣赏和享受当下的一期一会。实践起来就是我们茶能不能满足客户享用的需求,无论是轻松简便还是仪式规矩。


  古昶:我认为还是人的因素最重要,就像我前面提到,你必须是一个爱茶、敬茶、习茶、研茶、懂茶的人,才能形成自己对茶独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茶的冲泡展示茶汤的魅力,在茶汤中感悟和提升茶的文化和品位。


  主持人:任何东西太流行了也容易走调。茶文化好像也是。每次我面对那些五花八门的茶艺表演和无比玄乎的评茶文章,都会产生本能的拒绝。您怎么看待这种“流行”?您所理解的茶文化是怎样一个东西?


  魏濂舰:无茶文化是愚蠢的,“茶文化”泛滥则是可悲的。


  真正的茶文化,依我之见,应该不是大家所追求的外在的“形”,而应该是“态”,也就是精神内核,是蕴藏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文化精髓,也可以说是一种“道”。


  罗仲鸣:茶文化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表演还是文章,水平高低不在于形式。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种值得终身学习的生命智慧。


  谭芸:对于一款茶的客观品质,专业上有茶叶感官审评国家标准。所以,评茶文章如果不是基于这个客观标准而是想当然地开黄腔,乱抒情,那就是扯淡和装逼,肯定没有任何价值。


  古昶:茶艺本身就具有仪式感。每个人的需求点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感受,最终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茶,寻找到茶的本质。


  兰原:我是比较守旧的人,也更多的偏向学习茶的传统和传统的茶,所以流行的我不懂,相比较而言,可能我更多能理解茶行当中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可能恰好就是因为不流行吧。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茶艺表演和无比玄乎的评茶文章,不能算茶文化吧,顶多算是当下的茶文化现象。茶的体验是一种极其抽象和短暂的瞬间,要求品饮者既要有敏锐的感官,还要有足够的审美情趣,这些对于从业者而言需要经过多年的专项训练与知识沉淀,这些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省不掉的基本功,别人看不到而自己心知肚明的基本功。我个人的理解,茶文化,是中国茶学茶事延绵千年之果,而非茶业演进之因。茶文化核心,本无一物。如果要勉强弄个内容的话,我个人觉得,就如同其他的中国传统行当一样,是以茶之专业技艺的精进,从而体悟和探索东方智慧的大道——天人合一。如何感应自然,如何观悟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取其益,避其害,行其善,远其恶。以茶实现自我价值,以茶美好世间生活。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舒畅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编辑/罗茜尹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