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茶史话 | 胡海琴:竹枝词中的采茶歌

  在农业文明时代,常常被人们赋予诗意意象的农事活动,大致有这三种:采桑、采莲、采茶。采桑是一个古老的意象,上古时代的《诗经》就有对采桑的描写:“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歌颂采桑姑娘的《陌上桑》更是千古流传的美好意象。汉乐府中的《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诗,描画了人们划着采莲船穿行于莲叶中的美好心境,又将“采莲”这一意象定格在文学的书写中。这些民歌都出自于民众之手,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真实的诗意情感的表达。到了唐以后,当历史的图画中出现了采茶活动的时候,云雾缭绕的茶山,青翠莹绿的嫩叶,穿行于其中的人们也自然吟唱出采茶的歌谣。于是“采茶歌”作为民间歌谣之一种得到广泛的流传。


  清代在贵阳、遵义等地流传着《十二月采茶歌》,惜民歌多是口口相传,史籍不载,唯见《遵义府志》中记有一首:“二月采茶茶花开,借问情侬几时来?三月采茶茶叶青,茶树脚下等莺莺。”由此可见采茶民歌之调。倒是在诸多文人所写的模仿民歌而成的竹枝词中,多有对采茶活动及采茶歌的描写。或因采茶歌本为民歌之一大类,文人模仿而作的采茶歌也数量颇多,可为竹枝词中的一个类别。


  清代贵州文人赵大中、宦应清均作有《采茶歌》数首:


  今年茶价定能兼,谷雨方交夜雨添。邻舍相邀同采摘,柔荑恰似手纤纤。

  四面梅花又竹林,阳坡晓晒露霄侵。芳辰令节欣相遇,庶惬高人茗饮心。

  朝来采摘已勤劳,焙辗忙忙又一宵。净汲井泉开水泡,清香细细碗中飘。

  新茶初泡勿先尝,敬奉神前一瓣香。解渴消烦非小可,女儿又举向耶娘。


  ——赵大中《采茶歌》


  湄潭女儿颜如花,早起双双来采茶。生小不谙茶味苦,但妨春色被人遮。

  采茶莫采连理枝,郎与阿侬两护持。留茶着花大家看,看花可有并头时?

  阿郎先采侬相陪,采得云芽细细焙。莫待春深叶全老,行过茶林空手回。

  采茶归去绣鸳鸯,鸳鸯似侬还似郎?鸳鸯自宿荷塘里,阿侬不在茶林旁。


  ——宦应清《采茶歌》

  两组诗都写了采茶女儿的生活形态,描写采茶女儿之美丽、勤劳和对爱恋的向往。是对姑娘们采新茶的一曲颂歌,充满地方风土人情的劳动气息,情景交融,悦心赏目。


  采茶作为一种被赋予诗意化的农事活动,在文学诗歌的描述中,往往都是由年轻女子去采摘,这与“采桑”“采莲”一样,其主人公都是年轻的女子。女儿之美好形态、善良品格、怀春之思于桑林、荷塘、茶山之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融合成一种如诗如画又生动朴实的意象,构成古典文学中生动优美而又合乎民间审美情趣的意境。在这一点上,采桑、采莲、采茶三个古典意象形成一种意蕴的传统,似乎是从久远的时光中一路走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着一种相同的、雅俗共赏的美好愿景。所以在贵州文人描写采茶的诗歌中,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耕桑有暇便耘麻,每到春来放杏花。恰过清明三月半,村庄儿女采新茶。

  ——清·卢郁芷《仁怀风景竹枝词》


  溪后人家春种茶,溪前板屋秋摘瓜。东邻酒旗花作绣,西邻自有女如花。

  ——清·李良年《黄丝竹枝》


  山叠平坡遍种茶,采茶多系女儿娃。归来汗浸红妆润,拾得山花插鬢斜。

  ——清·张国华《黎平府竹枝词》


  锦绣花裙螺髻青,巨环贯耳足聘婷。踏歌连臂采茶去,腰鼓冬冬处处听。

  ——清·田  榕《黔苗竹枝词》


  耕桑有暇便耘麻,每到春来放杏花。恰过清明三月半,村庄儿女采新茶。

  ——清·吴振棫《黔南苗族杂咏》


  难得清明日日晴,采茶女儿连袂行。相约明朝更须早,灯前梳洗听鸡声。

  ——清·平翰《播州竹枝词》


  除了对采茶本身的描写外,清代贵州文人的竹枝词中也多有写道“唱采茶”“采茶歌”。诗中写的可吟唱的采茶歌不是文人所创,而是地道的民间歌谣了,只是可惜仍然不能知所唱的歌词内容和唱腔曲调,只能从诗句中知道人们在什么时候唱采茶歌。


  清代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记有无名氏《春灯词》,其中一首写道:“城北城南接老鸦,细腰社鼓不停挝。踏歌角抵蛮村戏,椎髻花铃唱采茶。”这首写的是当时贵阳城中少数民族玩花灯的盛况,“椎髻花铃唱采茶”,即是在春节玩灯之时唱采茶歌。据载,在明中叶以后,采茶歌结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花灯戏,在春节玩灯习俗中流传甚广。这首竹枝词中记载的即是清代在贵阳城中玩花灯唱采茶歌的热闹情景。《平越直隶州志》中记载清代遵义地区花灯戏的情形为:“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过,唱《十二月采茶》之歌。”估计与贵阳城中玩花灯唱采茶歌的情形也相差不多,贵阳城中所唱之歌也应是《十二月采茶》之歌。


  清代诗人中记载春节元宵唱采茶歌的竹枝词也不少,如李樾《太平阳戏竹枝词》:“三月阴晴好种瓜,种瓜不了又栽麻。等闲四月闲人少,争比元宵唱采茶。”沈诚《洋川竹枝词》:“声声低唤赛兰花,曾记春灯唱采茶。我是吴儿心木石,一回疑听一咨嗟。”张澍《黔苗竹枝词》:“济火祠前社鼓挝,奢香驿外路歧叉。侏离蛮语浑难辨,山北山南唱采茶。”査慎行《黔阳踏灯词》:“雄蜂雌蝶拥官衙,先后轮番唱采茶。忽转歌头翻四季,声声齐和牡丹花。”这些竹枝词的描写说明此玩花灯唱采茶的习俗在清代遍及黔中,采茶歌作为民间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在与民间习俗的结合中流传广泛。


  清乾隆举人金曰琯以竹枝之形式创作了《贵州十三府采茶歌》,以十三月采茶对应贵州的十三府城,以采茶起意概括各地之特点,也可见采茶歌广泛流传之情形。录其诗作如下:


  正月采茶上贵阳,定番广顺走忙忙。开州龙里兼贵定,修文贵筑堆满行。

  二月采茶安顺城,清镇过去到镇宁。郎岱永宁齐普定,回家大小得安平。

  三月采茶大定行,黔西平远好苗民。寄信回家来毕节,这回生意胜威宁。

  四月采茶兴义城,普安厅县同一名。闻说安南生意好,贞丰瘴气又愁人。

  五月采茶遵义来,正安桐梓满园栽。虽说绥阳茶树少,赋来所县有仁怀。

  六月采茶平越临,瓮安余庆紧登程。过河不怕湄潭远,一路行来有福星。

  七月采茶到都匀,独山麻哈好愁人。八寨荔波新略定,半苗半汉是清平。

  八月采茶进思州,玉屏山水好风流。莫嫌清溪无好景,买些茶叶添担头。

  九月采茶镇远遥,天柱施秉路迢迢。捡些瓷器来买卖,货出黄平价自高。

  十月采茶下黎平,永从开泰不留停。锦屏乡与古州镇,半黔半楚记分明。

  十一月采茶到铜仁,铜仁一县出沙金。要与茶娘金钗带,又到新设松桃厅。

  十二月采茶到石阡,不觉口渴至龙泉。忙把担儿来放下,取些茶叶水来煎。

  十三月采茶到思南,一头想起我的天。婺川印江寻安化,回家大小得团圆。


  本栏目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学术支持!(文/胡海琴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