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初心传家宝】奶奶留下的织布机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谌思宇


  7月8日傍晚,在贵安新区湖潮乡磊庄村阿依阿朵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刘丽待同事们都下班回家后,和往常一样留了下来,细心擦拭公司珍藏的一台老织布机。


  坚持对织布机进行“保养”,是刘丽自创业以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刘丽和她的织布机  谌思宇 摄.JPG

刘丽和她的织布机。谌思宇 摄


  磊庄村是苗族聚居地,苗族姑娘从小便要学习苗族刺绣,过去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台传统织布机。随着织布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织布机被人们所丢弃,刘丽收藏的这台织布机是村里的珍贵“文物”。


  “这是我奶奶出阁前便开始使用的织布机,伴随奶奶70多年,对我来说格外珍贵。”刘丽从小便和奶奶住在一起,感情甚笃。


  刘丽的奶奶叫刘廷珍,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过去是磊庄村著名的绣娘,曾经因战火纷飞而颠沛流离,也因祖国繁而荣安享晚年。


  或许是苗族姑娘特有的天赋使然,今年32岁的刘丽从小便酷爱刺绣。“小时候,每当我听到奶奶房里的响起踩踏织布机的声音,就会特别兴奋。”刘丽说,奶奶不仅教我织布和刺绣,还会给我讲一些关于织布机的故事。


  “奶奶告诉我,在物资短缺的年代,是这台织布机让我的父辈们没有挨冻。”刘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尽管家里的物质条件已经大幅改善,刘廷珍还是经常使用这台织布机织布。


  “那时奶奶时常教导我要忆苦思甜,要懂得感恩共产党。”刘丽说。


  “为什么我们要感恩共产党?”儿时的刘丽对奶奶的话一知半解,心中不免疑惑。


  刘廷珍一直希望刘丽能继承她的手艺,将苗族刺绣发扬光大。但尽管刺绣技艺娴熟,刘丽在初中毕业后就选择了外出务工。


  临行前,刘廷珍万般不舍。


  “奶奶,现在在外打工就能挣不少钱,我们不需要织布机啦。”刘丽安慰道。


  2014年,贵安新区正式成立。彼时,刘丽因结婚已回到家乡,眼见家乡发生巨变,发展苗族刺绣产业的念头在她脑海里一闪而过。


  “因为缺乏资金,当时也没敢多想。”刘丽说。


  也正是这一年,我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贵安新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刘丽是苗族刺绣的传人后,鼓励她创业将刺绣技艺传承下去。


  “政府不仅鼓励我创业,还将我的公司列为微型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14年年底,在新区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刘丽正式成立自己的公司。


  得知刘丽成立自己的公司后,80多岁的刘廷珍高兴得热泪盈眶,她正式将自己视为宝贝的织布机交给刘丽。


  “创业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要嘱咐我不忘党恩了,因为只有共产党才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刘丽感慨道。


  2016年,刘廷珍去世,刘丽哭成泪人,她把织布机摆在公司提醒自己不忘奶奶的教诲。


  如今,刘丽的公司已发展至6个人,她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绣娘,不少人慕名而来向她学习刺绣技艺。


  “现在只要有人来学习刺绣,我都会先带她们看奶奶的织布机,并给她们讲奶奶的故事。”刘丽说,只有有了对党感恩之心,我们才会努力前行。(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