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初心传家宝】脚尧村的“脚尧号”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丽


微信截图_20190708192825.png


  “他是一名老战士,曾在我们村服役近10年,是脚尧精神的历史见证者,是我们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功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脚尧号’”7月4日,在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党群活动中心前,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先锐指着村口小亭里被保护栏围起来的一架老式推土机对记者说道。


  小亭里,这架老式的推土机身上昔日的红色油漆已逐渐掉落,铁质的发动机身上还生了锈,驾驶座上的门窗布满了灰尘,铁轮上还留有多年前作业时的残渣,岁月的痕迹在这架印有“东方红”字样的推土机上清晰可见。


  “脚尧号”的历史,要追朔到1994年,脚尧村被设立成为行政村开始。“那个年代,要坐班车也只能走2个小时的路到黄里村坐,而且班车一天就只有两班,早上8点和下午3点,要坐早上那班车村民就得凌晨5、6点起床出发,要坐下午的班车,当天晚上还不一定能回到家。”过去的点点滴滴,吴先锐历历在目。


  1995年后,随着农村的农业综合开发,脚尧村的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每年秋收后,需要往山外运输的农产品增多,交通已成为严重阻碍脚尧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路已经成为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重要问题。


  1996年9月,贵州省智力支边工作现场会议在雷山召开,脚尧成为了该会的一个参观点。“没有公路,全靠步行,山路崎岖,当时的老支书吴秀忠和老村长吴秀祥只好发动群众,连夜砍树枝,制作了100多跟拐杖交到首长和参会人员手里。”吴先锐回忆道。


  9月的脚尧,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村子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梨树都硕果累累,山上的果园里,一株株梨树粗大的枝干更是让果实压完了腰;田间地头的魔芋硕大无朋,丰收在望;茶园青青,秋牙鹅黄浅绿,甚是喜人。参会领导们看到脚尧村里丰硕的瓜果,都很兴奋,称赞中带着惊讶,高兴中也透露着遗憾。


  “没有路,通不了车,成百上千吨的东西怎么能运得出村,总不能都留给自己吃,或者靠别人上门来买吧。”吴先锐说,运不出去就变不了钱,无法保鲜处理也会很快腐烂,丰收成灾。“修一条通村公路,成了脚尧村村民的心愿。”


  穷则思边,凭着不甘落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1998年春节刚过,时任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吴秀忠带着省委、省政府奖励脚尧村的“红旗文明村”15万奖金,到河南洛阳红星拖拉机厂采购了一台推土机,打算用该台推土机修路。一周后,厂方便将推土机运到了黄里村,停放在黄里村头的公路旁。


  虽有了推土机,然而更大、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要想把推土机开进脚尧村,一路上可谓困难重重。”吴先锐说完眼底出现些许黯淡,要将推土机开进脚尧村,就得先将推土机从黄里村开到猫鼻梁。“当时那段路,有两个水坑,为了推土机能顺利,我们的村民还找来木棒和树枝垫在履带下面让推土机开过。”


  度过一个难关,还有另一个更难的关卡等着脚尧村民。猫鼻梁地势险峻,海拔1300多米,从山脚把推土机开到指定位置,耗力很大。因没有大型绞架牵引,只有30余户70余青年人通过劈石开路、搬石垫板、肩拉背扛,像蚂蚁一样愚公移山。“苦战两天,我们硬是把7吨多重的推土机一寸一寸地抬过山势险峻、路如刀背的猫鼻梁。”


  2003年10月,通过“脚尧号”和脚尧人人日夜奋战,历经5年多的艰苦建设,11.5公里的脚尧公路终于通车,脚尧村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从此脚尧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到2012年,脚尧村已实现户均现金收入57850.4元,人均现金收入12908.76元,提前8年建成以户为单位的小康村,创造了贫困山区农村改革的奇迹。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18000元。


  脚尧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村里的荣誉也越来越多。该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小康村”、“文明红旗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省级“五个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脚尧号’保护起来,放在村口给大家展示,是为了让脚尧村的子子孙孙牢记不甘落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脚尧精神,让脚尧精神永放光芒。”吴先锐说,作为第一任带领大家购买推土机、带领村民修路的吴秀忠老支书的儿子,吴先锐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继承父亲为民的奉献精神,更传承了脚尧精神。


  在该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墙上,记者看到了墙上粘贴的新时代脚尧精神:穷则思变,敢于梦想, 因地制宜 ,敢闯敢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现在路修好了,我们村到县城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村民们自己的农作物也能送出去卖,大家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吴先锐说完脸上充满了喜悦。(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