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初心传家宝】66年写就144本人生日记

 微信图片_20190624101457.png

  左墙一幅家训,右墙一幅家规,家规右下侧一人高的立柜里,收藏着66年来写就的144本人生日记。李光忠笑着说,这是他家最值钱的一笔财富。



  1928年出生的李光忠是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大塘村人,今年91岁,是理化乡的退休干部;老伴儿陈国英今年88岁,曾是村里的村民组长,带着村民为村里的发展干了很多实事。


  虽已91岁高龄,但记者和李光忠交流起来,发现他思路清晰、谈吐有序、记忆力惊人。他告诉记者,正是多年写日记的习惯,锻炼了他的记忆力。


  自1953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光忠坚持用日记记录民生工作、学习心得和思想动态,66年不曾中断。



  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


  李光忠说:“新中国解放后,我就立志要跟着共产党走,海沽石烂不变心,1953年我在党的安排下进入理化乡工作,为老百姓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我要把党的好政策记录下来、把老百姓的疾苦记录下来、把我的思想动态记录下来,随时向党组织汇报。”


  随手翻开李光忠的日记本,一笔一划认真记录着党的政策方针和工作任务。


  1979年2月,记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领导说,这次会议是国家的重大转折点,今后的工作任务会很重。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吃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1981年1月,记录“包产到户”政策——土地包产到户,不吃大锅饭,群众分到了地,可以各有施展,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老百姓衷心拥护,感谢党的好政策。


  1992年4月,记录改革开放精神——邓小平同志南巡指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我领会是千真万确的革命路线,是向小康生活共产主义奋斗的实践决策。邓小平同志的南巡,将再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方向。


  “我对党的认识,源于红军长征时期,坚定跟党走是因为党救了我的命。”李光忠说。


  红军长征时期,红九军团经过大方县时,李光忠的父亲曾在红军部队当了3天炊事员,回到家,李父把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先进思想说给家人听,全家人都对工农红军充满敬佩和向往。


  新中国成立后,识文断字的李光忠进入理化区政府工作。解放初期当地土匪仍然猖狂,拉拢李光忠不成的土匪曾放言要暗杀他。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人身安全,及时把他调往大方县城工作。


  “我从1953年参加工作,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李光忠说,但是因反革命分子的不实举报,对他家在解放前的身份认定一直在进行调查,入党申请没有通过。


  党组织虽然没有接纳他,但他入党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从1953年到1973年,李光忠连续向党组织提交了29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73年4月获得党组织通过。


  李光忠回忆起入党的那天,依旧满脸骄傲。



  “我永远都记得那天,1973年4月20日。当时我在理化供销社工作,一大早我得到通知要参加入党宣誓,心情就开始激动。后来支部书记告诉我,宣誓用的党旗不在,要我去旁边的羊场公社借,我撒开腿就跑,平时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只用了40分钟就带着党旗跑回来了,一边跑一边笑。”李光忠的回忆是兴奋和激动,而日记里记载的是承诺和信念——


  心向北京心向党,胸怀世界看全球。


  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


  一颗红心忠于党,千锤百炼出好钢。



  李光忠对党坚定的信念和忠诚,不仅传递给老伴儿陈国英,让她在知命之年加入了党组织,更传递给了他的子孙后辈。9个子女有6名党员,孙辈中有12名党员。


  “我父亲和母亲从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婚约上的第一条就是‘听共产党的话’,而那时我父亲的入党申请都还没通过。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老老实实做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听党的话。”李光忠的三儿子李春和说。


  好家风,代代传。如今,李光忠家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家庭会,分享一些成功事迹,表彰一批孝子贤孙,重温一次家规家训。李家的子孙辈们,都把李光忠的日记本看作传家宝,他们要学习的不是日记,而是日记本里饱含着的对党忠诚、为民办事的思想和作风。


  多年来,在李光忠夫妇的带领下,大塘村的路、电、水畅通了,13个山头都种上了树,呈现出一副景色优美的美丽乡村景象。



  “正是在李光忠夫妇踏实做事、勤以修身、忠党爱国精神的感化感召下,大塘村的发展日益加快,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都有了新新进展。”大塘村第一书记陈方兴说, 大塘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9户;2018年底已脱贫292户,今年内将全部实现脱贫。


  目前,大塘村已发展蜂糖李种植3000亩、猕猴桃500亩,将在明年大规模挂果上市,为村民带来收益。同时,村里还组织发展豪猪养殖,带动了15户贫困户增收。


  “都说大塘村是周边群众工作最好做的村,就是因为村民们信赖李光忠夫妇,很多工作只要他们出面协调,就能打消村民顾虑,得到支持。”陈方兴说,两位老人虽然退休,但只要村里和村民有事求助,他们都毫不推迟,小小的农家院,快变成村里的矛盾调解所了。

  村干部在工作中也以李光忠夫妇为榜样,把群众当亲人,俯下身用真心做工作。在发展蜂糖李产业之初,很多村民不信任,不理解,村干部就带领村民前往安顺考察,打消村民的顾虑,现在大家都很支持。


  如今,李光忠夫妇的故事和精神已经在附近乡镇广为传播,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只要他们两老走到街上,乡亲们都会亲切地叫住他们,要他们一定到家里坐。


  (来源: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中迪 庞博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