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旧貌新颜 文军扶贫正当时

  • 作者:彭芳蓉 邓钺洁 周雅萌 徐其飞
  • 编辑:田旻佳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19-05-20 07:44:06

旧貌新颜 文军扶贫正当时

——正安吉他、非遗文创文博会上惹人爱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邓钺洁 周雅萌 

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徐其飞


  几乎每天从开馆到闭馆,“多彩贵州”馆内都挤满了前来参观、采购的嘉宾与游客。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多彩贵州”馆能拥有如此旺盛的人气,自然有它的秘诀。用活力十足的乐队表演聚集人流,往前走几步就能发现“藏”在背后静候知音的“非遗宝贝”,一动一静相结合,想不留下来多看看都难。


  陈列在展馆周围的吉他,罗列在展柜上的银饰、蜡染、苗绣、茶具,一中一洋,一老一新,各有各的文化内涵,却都与一个热词紧密相关——文军扶贫。今年是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在文军扶贫方面展开了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便是带动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正安吉他制造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极大改变了当地贫困人口的生活,持续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更让人们在脱贫的同时,留住了祖传的手艺。旧貌新颜,文军扶贫正当时。


  为脱贫致富激情高歌


  乐队演奏激情四射,挂满吉他的背景墙制造着视觉震撼,每天上午一开馆,“多彩贵州”馆前总围满了人,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连日来,在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几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组成的乐队,一次次成为观众镜头下的主角。从演出的人,到他们手中的琴,都来自贵州黔北县城——正安,这个地方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美称——“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标准厂房70万平方米,引进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54家,2018年实现年产吉他600余万把,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13978人,更带动了正安县进出口贸易、物流、吉他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正安国际吉他文化园,在贵州黔北高原上书写了一个奇迹。


  “我们正安吉他实业有限公司,是整合了几家当地的公司而成立企业,产品线比较丰富,既有尤克里里这样的小吉他,也有我们常见的大吉他。产品档次方面也非常丰富,既有普通的面单(正面板是实木做的)、全单(正面板、侧板、背板全为实木),也有高级定制的产品,那个价格就无法估计了。”贵州正安吉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陶剑锋向记者介绍,“现在乐手弹奏的,就是我们公司产的高端琴。”


  在“多彩贵州”馆展览现场,陈列的大部分吉他均来自这家公司。2015年年底,在吉他制造、贸易行业摸爬滚打10余年的陶剑锋,开始陆续将生产线从广东搬到正安,目前还剩下两家工厂分别留在广州和惠州,随着发展,惠州的工厂也将搬到正安,便于管理。


  谈到“举家搬迁”的原因,陶剑锋告诉记者:“我们的股东之一本身就是正安人,在厂里工作的大部分工人也都来自四川和贵州等西南地区,加之现在贵州省和正安县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对企业来说回到家乡更是大势所趋。”


  30年前,正安300娘子军下番禺掀起外出务工热潮。30年后,正安县委、县政府远赴沿海各地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开启了正安劳务经济引凤还巢的新篇章。回到正安的企业家们,用自己多年的辛勤汗水和丰富经验,奏响了一曲脱贫致富的动人乐章。


  用针线秀出美丽未来


  文博会上,许多游客争相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宋水仙合照。天津大学校团委负责人朱女士与宋水仙交谈:“宋老师,我们想请您去给同学们上一堂马尾绣的非遗课。”朱女士告诉记者,天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占多数,学校希望理工科的学生多了解我们国家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文素养。


  “我去教教他们刺绣可以,上课我怕我文化水平不够哦。”宋水仙笑着说。


  精致美丽的马尾绣被做成有民族风味又带时尚气息的饰品、生活用品、服饰、手包……许多女顾客看了非常心动。“这些马尾绣精品除了价格有点贵之外,什么都好。”顾客郝女士在马尾绣银手镯前面犹豫半天,最后还是付款买下。“知道了它的复杂工艺和非遗价值后,觉得这个价钱是很值的。”郝女士说,她很早前在媒体中了解到,马尾绣是在水族妇女中世代流传的一项技艺,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另一边,杨昌琴带着她的竹编手工艺品来到会场。去年全国两会上,杨昌琴拎着自己的竹编水杯走上了人民大会堂里的“代表通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贵州立体竹编这门工艺。


  文博会上,杨昌琴研发的立体瓷胎竹编工艺让观众大为惊叹,瓷胎竹编,以现代生活中用的酒具茶具等生活用品为基础,在上面配以竹编,赋予瓷器全新审美视觉体验和文化内涵。不仅给杯子、茶壶等增加了防烫的功效,更改变了杯子的触觉,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陶瓷花瓶底部编一层精致竹编,真是美极了,还能保护花瓶。”购买的顾客赞不绝口。


  这种创新性的传承,不仅让赤水竹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让赤水当地的部分竹农过上了越来越好的好日子,由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极竹堂,已由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当地掌握这门手艺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就业、致富,年营业额已突破500万元。


  深挖文化内涵走上小康路


  “我们公司不生产吉他,主要业务是围绕吉他开展贸易、文化和教育。”送走又一拨前来体验和问询的顾客后,贵州如微乐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总监唐文俊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们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既能挣到钱满足生活需要,又能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自然也随着返乡务工的热潮迎刃而解。”唐文俊是土生土长的正安人,说起吉他带来的巨变,感慨万千。


  大概正是因为对留守儿童等问题的很深感触,如微公司更为重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业务,联动全国琴行,达成贸易关系的同时,也组织出版吉他教学教材,展开音乐艺术培训。此外,公司还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根据不同的景区特色,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同时开展山区体验夏令营,组织小孩走进贫困地区,感受贵州美景的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生活状态。


  而在非遗产品展示区域,人们购买的如火热情足以说明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年,宋水仙带领上千名绣娘从事绣品生产,其中贫困户达60%。这不仅带动了技艺的传承,推动了产业发展,更有效提高了绣娘的收入水平,为当地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助力。


  现在,宋水仙成立了产品设计和研发团队,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马尾绣文创产品,还实现了实体店与电商平台的双轨销售模式。“现在马尾绣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我一年至少能绣出4万元的收入!”三都水族自治县绣娘韦女士也跟着宋水仙来到会场。


  来自黔西南州册亨县的云娇布艺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的特色产品。


  “这个刺绣挂饰运用了剪纸刺绣的工艺,是我们布依绣的一种特色。”展柜负责人说,这位顾客看中的是册亨县绣娘的作品,这一绣品是多重技术的考验。第一步剪纸工艺,需要把准备刺绣的物体先在纸片上剪出形状,接下来再一层层的加布和刺绣。开展3天,带来的围巾和小包已全部卖空。


  “来参加文博会之前,我们心里是很没底的,但没想到大家对布依绣如此青睐,我回去一定要告诉绣娘们给他们增加信心。”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公司把县里的许多绣娘召集起来,通过刺绣,每人每月至少有3000元的工资。近年来在册亨县已有2万余名妇女,通过传统刺绣手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2013年以来,册亨县实施“锦绣计划”,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刺绣作为当地妇女特色手工产业来发展,重拾当地少数民族妇女传统刺绣手工艺,并以产业扶持的方式逐步走向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吉他、染绘、刺绣、编织、雕刻……无论是起源于国外的乐器,还是散落在贵州民间的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贵州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将吉他打造为贵州名牌,把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脱贫之路、幸福之路、致富之路由此开启。(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