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云上贵州辉映数字福建】谱一曲绿色发展新乐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近公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66.80%,比上一轮清查时增加0.85个百分点,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


  这是清新福建交出的又一份绿色答卷。


  自2016年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建省着力先行先试,扎实抓好各项改革试验。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实现“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而今,绿色发展已成为引领新福建建设最深层、最强劲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赋能


  激活绿色动力


  最近,一家有意在南平市光泽县李坊乡投资的外地企业,吃了闭门羹。


  该企业拟投资3000万元,利用当地优良水质建造一个鳗鱼养殖场。但经过评估后,乡里认为项目落地后,或将影响闽江支流西溪的水环境,不得不终止了这个招商计划。


  审慎决策,源自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这一“紧箍咒”。2017年,全县18位领导干部首先接受生态审计——不仅审“钱”,还审“绿”,具体指向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五大类指标在任期内的变化情况。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生态视角审视决策行为,发展不能再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了。”李坊乡乡长赵红玉说。


  制度创新,是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主线。


  “我们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努力为完善全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盯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改革试验任务和改革成果要求,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下功夫求突破,不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成果。


  据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福建还注重发挥各地改革首创精神。


  莆田市木兰溪流域持续开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福州市将城市内河整治项目整合成PPP项目工程包,结合水系治理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宜居环境;厦门市探索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五全工作法”,岛内全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


  下一步,福建将进一步聚焦制度短板、群众获得感与高质量发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研究,推动38项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精准施策,持续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福建经验,加快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打造优质生态产品


  绿色红利触手可得


  去年12月3日,全国首家“森林生态银行”在南平市顺昌县开张。作为首位客户,林农夏六华将自家原本失管的9亩杉木幼林“存入”其中,并拿到标号为“0001”的存折。根据托管协议,今后20年内,她每月都能领到310元的预期收益,将来林木处置后还可按约定分红。


  “我们借鉴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以托管、赎买、租赁、抵押担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资源,并通过专业队伍,开展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管护和开发。”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未来将利用集聚的资源策划生成林下苗木花卉种植、生态旅游等项目,放大资源综合效益。


  “森林生态银行”是福建探索“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实现路径的最新实践。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围绕增强基层和群众的获得感,着力推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改革,充分释放绿色惠民效应。”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制度创新,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生态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改善。


  聚焦群众获得感,更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


  当前,福建正全面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基本实现所有建制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已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投资工程包,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3%。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福建大力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区域综合服务等市场化治理模式,实施生态环保投资工程包,吸引各类专业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保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2018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近1380亿元。此外,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三大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已逐渐铺开。


  如今,纵观八闽,优质的生态产品俯拾皆是,绿色红利触手可得。


  2018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优,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8个百分点,9市1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8个百分点,PM2.5浓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


  绿色发展


  “高颜值”与“高素质”齐头并进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如何打通?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如何齐头并进?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过程中,福建一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支撑,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新动能转换机制。


  福州市连江县渔业根基深厚,从业人员近20万,鲍鱼产量占据全国三成份额。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介绍,长期以来,当地无序、落后、粗放的近海养殖模式,为海域生态渔业发展埋下隐患,为此,当地谋划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型。


  可深远海基础建设投入不菲,钱从哪里来?作为全省生态茶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之一,连江县决心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我们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摸清生态家底,并通过价值核算与价格评估,确定海域资源的交易底价,之后导入金融与资本工具,开展融资。”连江县发改局副局长张晟表示,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构建“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到资本”的价值链条。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福建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做好“减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努力降低服装、食品、制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对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能效、物耗监管。”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说,福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8年全省完成煤炭去产能210万吨,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5.4%。


  在做好“加法”方面,福建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201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都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二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责任编辑:王颖)